即便如今我们早已习惯在网络上社交,但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要学会适当拿捏。不强人所难,不冒昧唐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贵有自知之明,礼貌、谦逊、不张扬,永远是备受青睐的良好品德。只有懂得换位思考,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交氛围。
我们已经到了一个“被迫社交”的年代。隔着网络,隔着手机屏幕,我们看似跟每个人都“很熟”,但实际上,我们连一点私人空间和隐私都没有。
文/宿雨
来源/遇见宿雨(SUYU_FM17952)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已经到了一个“被迫社交”的年代。
隔着网络,隔着手机屏幕,我们看似跟每个人都“很熟”,但实际上,我们连一点私人空间和隐私都没有。
社交软件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却也带给我们许多困扰。
就我个人而言,每天收到的消息铺天盖地,可60%-70%都是垃圾信息,使得许多重要信息都被这些垃圾信息覆盖了。有时一天的忙碌结束后,看到社交圈信息爆炸,难免会产生“不想去点开”的情绪。
昨晚跟几个朋友聊天,我们都各自感慨,直言微信里有几种行为十分令人讨厌。
拉你点赞、扫码、投票、捐款
曾经也收到过不少朋友发起的集赞请求,我都积极相应。
不过是帮忙点个赞嘛,举手之劳。我在心里这样想。
可后来,我发现有个别朋友对集赞活动表现得近乎疯狂。一天之内要集赞数次,有时密集到十分钟内集赞三次,这就让我觉得有些头皮发麻了。
很多事情需要适可而止,在请别人帮忙之前,首先要考虑到会不会打扰到别人。
我曾在一天之内收到过两百多条广告,都是那种扫二维码关注店铺的,或是兼职刷单的广告,直接影响到我接收读者们的消息。
那些发广告和垃圾信息如弹幕的人好像从未想过这两件事:一,我这么做会不会打扰到别人?二,我这么频繁地操作会令别人感到厌恶吗?
我想,可能更多的是理直气壮地认为:不就是点个赞、投个票、扫个二维码吗,不愿意就算呗!
那么,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只能拉黑。
不停在朋友圈怒刷存在感
我有个高中同学,谈了个外籍男友。自从和这个男生在一起后,她就天天在朋友圈发照片、发视频。
有次他们去澳大利亚旅游,一天之内,她发了三十几条小视频,五十几张照片。
真的,一点都不夸张,我特意数了一下。可以说,我很佩服她。
虽然我很理解她极度想要对外分享自己小幸福的心情,但我真心受不了她每过一分钟就刷一次屏的行为。
于是后来我只好把她屏蔽。
屏蔽之后,我感觉整个世界都清净了。
我再也不用被迫接收她的那些重磅炸弹般的信息,再也不用为了看其他好友的信息而不停地往下翻页。
有人认为,朋友圈是私人领域,是可以无所顾忌为所欲为的,我不敢苟同。
如果一件事,让大多数人感到厌恶了,那就说明,你的行为一定存在着某些不妥。
所以,别再说“社交网络下我们可以为所欲为”这种话了。自由是相对的,你的自由,首先要建立在让社交圈子里的人都感到舒适的前提下。
加好友时不表明来意
其实这种情况是我最深恶痛绝的。
之前加过很多不表明来意的陌生人,但加上之后最后都演变成了骚扰。
要么天天给你发广告,要么动不动就给你发“你也清一清吧,我正在清理僵尸粉”。
总之,我们之间完全没有良性、健康的互动。
还有的人,因为加时毫无诚意,所以没过多久会将你悄悄删除。
这让我觉得,这样的社交,是无用的、形同鸡肋的。
不仅占用了真正想与我交朋友的人的名额,还浪费了彼此的时间跟感情。
所以我一直对那些加好友时进行简单介绍的人存有好感,因为这样的人更重情、更真诚。
今后无论是合作还是成为朋友,我都十分乐意。
你帮他是理所应当,不帮是无情
我想每个人都遇到过那种跟你套近乎的人吧。
你们不认识,但他一口一个“我朋友很喜欢你”“我是谁谁谁推荐过来加你的”,然后,加上还没满一分钟,就开始直奔主题,让你帮他。
上个礼拜就碰到一个自称是我粉丝的朋友,半夜一点加了我的微信,先是一个劲地夸我,看我很友好,就突然峰回路转,让我免费替他宣传,还缠着我要我教他如何推广。
说实话,我虽然一直在经营自己的平台,但对运营推广事宜真的一窍不通。我只知道闷着头写,只知道对待读者要真诚,其他的,都是听天由命。
可这位自称是我铁杆粉的朋友,一直囔囔着说我是故意不教他,故意不肯告诉他我的经验。以至于,后来他看我不回了,就说我小气、大牌,还骂骂咧咧地说要取关我的公众号,这让我感到很无语。
我们本身就不熟,你如此贸然地向我求助,还是在大半夜,可有想过我的感受?我真得很想问他:难道你丝毫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欠妥?
正当我想再次回复他时,微信已经提示:对方开启了好友验证,你还不是他(她)好友。
我不禁在想,为什么世界上总有人认为,别人帮他就应该是天经地义,别人就该给他提供无偿义务的奉献?这简直是强盗逻辑。
因你无法帮他实现愿望就立马翻脸不认人的人,我想谁都不会喜欢。这样的人,太功利,心里只有自己,越早远离越好。
拉你进陌生群,尤其是营销群
闺蜜昨天向我吐槽,说之前就被一个朋友拉进了陌生群。
群里乌烟瘴气,广告满天飞,她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进去的。
后来发现,那个群是个类似传销组织的群,总有人在群里谈论如何一夜暴富,然后私下里加你,叫你投钱搞创业。
吓得闺蜜立马退了出来。
可没过多久,她又被莫名其妙地拉了进去,还突然有好多陌生人跑去加她,信息提示,是那个所谓的朋友将她的微信名片分享给了陌生人。
闺蜜很生气,就举报了那个群,并把那个拉她进群的人拖了黑。
“总是不经过我的同意就拉我进群,还把我的名片推荐给我不认识的人,也是够了!”闺蜜气呼呼地说。“难道不知道什么叫做‘尊重别人’吗?”
不停发“在吗”和语音
有人说,发“在吗”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我不否认,有时候跟陌生人打招呼,我也会用“您好,在吗”来做开场白。可是,一直不停地发“在吗”却不说正事的人,真的会令人生厌。
你总问对方“在吗”,那对方要不在,他该怎么回复你?总不见得回一句“不在”吧?
有些时候,社交不要搞得那么复杂,有事说事,直截了当一点更好。
再来说说不停发语音这件事。
其实我挺怕别人一跑上来就给我发十几条语音的。之前就遇到过。对方是个女读者,刚加上,招呼也不打,接连发了八条语音,每条都是60秒。我正一个个点开听呢,她又连续发了五条,当时就崩溃了。
如果好友不多,那还好,我可以耐心地慢慢听,但关键是,当时还有好几个姑娘正在做付费咨询,她们都在等着我的回复。
于是我只好跟这位女读者说,亲爱的,你先等等,我这边来不及听你这么多语音,我得先去回复一下其他读者。
结果等我忙完准备解决她的问题的时候,她又用语音给我发了三条很长的消息。
当时我真得很想回复她:你方便了自己,但你在无形中增加了别人的工作量。体谅别人也是教养的一部分,浪费别人宝贵的时间就是缺乏教养。
写在最后
我总觉得,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素养。
拥有良好素养的人,总能在第一时间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所谓教养,就是要有分寸感。
即便如今我们早已习惯在网络上社交,但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要学会适当拿捏。
不强人所难,不冒昧唐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贵有自知之明,礼貌、谦逊、不张扬,永远是备受青睐的良好品德。
只有懂得换位思考,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交氛围。
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会被他人尊重。
▷作者简介:宿雨,情感主播、青年作家,已出版《世间始终你好》。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遇见宿雨(ID:suyu_fm17952),微博@NJ宿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