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大礼包 为幸福“加码”
(《天津日报》2月26日第10版,节选)
■教育协同一个“圆” 打造发展动力源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河北省雄县职教中心多次召开线上会议,用天津EPIP(工程实践创新)的理念,就下一步在雄县设立EPIP工程实践创新中心事宜详细沟通。“我们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技术,培养学生跨学科融合思维和合作能力。”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10年,天津3所中职学校在雄安新区三县开设分校,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天津职业大学设立雄县职业培训中心,提供“菜单式”培训;天津11所中职学校与河北省中职学校持续开展“2+1”模式联合招生培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协助建设承德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我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不断向河北省输送。
2019年,天津一中与雄县第一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雄县一中)签订合作协议,派出优秀干部教师进驻雄县一中,在党建引领、校园文化、办学理念、教师招聘、课程改革等方面,持续扩大对雄县一中的辐射。去年8月23日,天津一中雄安校区在雄县一中正式揭牌,津冀两地基础教育合作再升级。
成立由中小学优质师资组成的讲师团,赴雄安新区和张北县为当地教师举办订单式讲座;武清区40所学校与北京市33所学校、河北省28所学校开展学科教研合作;2023年,50名来自河北省的校长、教师走进我市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8所教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成效显著的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跟岗研修……
2023年,天津市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高校主动对接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将科技创新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在京津冀全域落地转化。“自2022年以来,天津高校累计承担京冀企事业单位电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项目共2725项,吸纳金额28.15亿元。”市教委副主任徐广宇说。京津冀教育协同同心圆正在形成。
■跨省学技能 携手育人才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更属于站在我身后、为我提供大力支持的天津职教人。”前不久,2023年河北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落下帷幕。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青龙职教中心)汽修系教师朱旭收获汽车维修职业技能竞赛个人和教师团体两枚金牌。这也是青龙职教中心首次在该项赛事中夺得金牌。站上领奖台的一刻,朱旭十分激动,曾经在天津参加学习和培训的一幕再次涌上心头。
2017年10月,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与青龙职教中心签订框架协议书,合作建立“天津交通职业学院青龙分校”。随后,天津交通职业学院连续两年邀请青龙职教中心优秀教师来津参加全国汽车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国培计划),朱旭因此来到天津参加学习与培训。
在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朱旭对新能源汽车主要系统原理、故障检修等理论进行了深入学习,并参加了实践技能培训,专业技能明显提升。天津职业教育独特的工学结合模式,让朱旭更加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学成回到青龙职教中心后,他迅速成长为学校的专业骨干。
近年来,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与青龙职教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了三教改革经验交流会、汽车新能源技术专业建设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同时,携手相关企业与青龙职教中心共建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并捐赠了新能源教学整车和发动机机械拆装、检测课程资源教学实训系统等。
2月21日,在京津冀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园区成立大会上,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与青龙职教中心签署“开展跨省3+2职技类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拉开了全面推进津冀合作跨省市人才贯通培养的序幕。
“天津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职业教育资源丰富、理念先进、优势明显,在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未来,我们将共同携手,培养更多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朱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