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到数据之后,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呢?
黄志敏: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图形,归根结底大概是20多种基础图形的组合、叠加、变形而形成的。首先我们要
掌握这些基础图形的用法与特点
;其次,要通过
多看和多实践去积累经验
,帮助我们能够快速反应出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什么样的图形去呈现。
其实,数据和图形的对应关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举个例子来讲,如果我们拿到了波士顿地区的年度税收数据,如果想要表现近年来的税收变化,几乎可以肯定折线图或柱状图是最合适的表现方式了。
您认为一个理想的数据新闻团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黄志敏:首先,数据新闻是一个
复合型的学科
。我们需要
技术人才
对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处理以及程序开发等支持;也需要
设计师
优化产品外观;更需要
新闻人才
用数据讲故事的能力。通常在别的领域,这三个圈子的交流是非常少的。然而,由于数据新闻的复合性,我们需要这三类人才掌握彼此的基础技能,以促进相互合作,提升工作效率。比如说,做设计的人最好要知道新闻是怎么讲的;那么做新闻的人也要知道技术是怎么实现可视化的。大家相互都掌握对方的知识,团队才能够更有效地沟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开放数据发展的?
黄志敏:中国的数据开放跟美国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但随着政府鼓励推动数据的开放,现在有不少大城市像北京、上海等,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开放数据。如果我们需要某个公司的财务报表来做报道,查找财报的方法有两种:对于上市公司,我们可以在证交所找到;而非上市公司,我们可以通过去工商局查找年检报告来获取财报信息。
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快速查找我们需要的数据?
黄志敏:以我的标准,我肯定会去官方网站查。
首选的是政府部门以及主管单位的官方网站
,因为这些官方渠道发出来的数据具有权威性,所以这些数据是准确可信的;
还有各种官媒以及党媒
,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然后才是第三方调查公司提供的数据
——但是我们在使用前需要对这些数据多方查证以保证准确性。
对于想要进入数据新闻或数据可视化行业的人,您认为应该如何准备?
黄志敏:我认为
跨界人才在这个领域是非常稀缺的
,比如说写代码是最基础的技术要求,只要懂逻辑,写前端代码并不困难。所以我建议如果要进入这个行业的话,基础的编程语言如Python和R,至少得会写会用。除了会报道、会设计、会编程等自身硬件条件之外,个人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执行能力也决定了一个团队是否能做出优秀的数据可视化作品。
您对中国数据新闻的发展有什么看法?是否会在近年内成为新闻行业的大势?
黄志敏:数据新闻其实是新闻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我们原来有文字,后来有图片、声音和视频,那么现在又多了一个手段,就叫数据新闻。所以它跟传统媒体是平行的,并不是取代的关系。数据新闻有它的定位和价值:有些内容适合做数据新闻,有些题材就适合用文字直接写出来。
我觉得学好数据新闻对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首先,中国的数据新闻需求非常大,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正在建立数据新闻团队,也有更多的高校在开展数据新闻课程,因此行业缺口很大。其次,通过掌握不同领域的技能,对于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开阔也有很大帮助。因此,
学好数据新闻的年轻人将是未来媒体行业非常渴望的人才。虽然传统媒体行业看似不景气,但它的新闻价值观可以用新的形式,如数据新闻,保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