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收藏史
每日更新,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收藏史

古玉鉴定必须掌握的八大要素

收藏史  · 公众号  ·  · 2020-01-06 10:32

正文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 收藏史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古玉鉴定的核心是鉴真,要分别新老,了解入土、加工特征,这是关键。鉴定过程中,有古玉爱好者总结了八大要素分析法,全真为真,一伪俱伪,八要素古玉鉴定法,全真为真,一伪俱伪,切不可看到一处符合条件,就下结论为真品,这是我们在玩玉过程中特别容易犯的错误。


1、材料

高古玉多为就地取材,地方玉使用较多,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新疆地区不属于中央管辖,因此新疆和田玉很少使用,大多数比较精美的料子,为甘肃产闪石玉,如马衔山、马鬃山玉。张骞出使西域后,新疆和田玉籽料得以使用,但个头大都较小,大件几乎没有新疆料。都知道青海料是90年代以后采用的,古玉很少青海料,所以学会辨别真正的"和田玉"料特征,就可以枪毙90%以上的伪古玉了!


2、工艺

古玉的工艺,一定离不开解玉砂。所以学习工艺,就要研究工痕,熟练掌握馆藏真品的表面痕迹,这是解玉砂与玉表摩擦产生的,对我们鉴定古玉非常重要。工具决定工艺,工艺决定工痕。阴刻线出现拉链式崩碴,直接枪毙!阴刻线包浆与表面包浆不一致, 直接枪毙!表面打磨痕出现了解玉砂有弧度的细线,或出现成排细密的细线,及打磨痕过长,直接枪毙。


3、形制

玉器的造型,对鉴定与断代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每个时期的造型特征不同,恰如我们现在的手机,基本都是长方形,或许几十年后出现圆形,长方形手机彻底淘汰。时代特征是我们鉴定古玉的重要手段,只有造型符合当时的特点,才有可能是真品。看见造型怪张、毫无美感的器形,直接枪毙。


4、纹饰

曾有人说,纹饰只能断代,不能辨伪,这是及其错误的。每个时期的纹饰,具有典型特征,仿品只能大体模仿,却很难到位。比如战国时期云谷相杂纹、谷纹、龙纹、乳钉纹,等等,早中晚都是不同的,熟练掌握每个时代的纹饰演变特征,是我们鉴定的重要能力。


5、沁色

沁色一定是顺着晶格扩散,呈过渡,如彩霞般绚烂,仿品颜色浮于表面,常为高压注色产生。区别真伪沁色,对我们鉴定古玉十分重要。真沁色经过盘玩,会发生变化,假的染色,不论怎么盘玩,都是呆板无神的。沁色艳丽无变化,死板浮于表面,直接枪毙。灰皮单一浓重无深浅变化无开窗,直接枪毙。


6、包浆

古玉的包浆,既包括了硬朗挺括的光气,又包含诸如碱壳、灰皮、鸡骨白等皮壳,是古玉深埋地下,受到环境影响而产生的自然态。深入了解古玉的包浆,将真品包浆特征烂熟于胸,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对神韵的把握,这是需要功夫的。看上去脏腻油,直接枪毙!


7、入土特征,也称为“环境痕迹学”

玉器在墓葬或墓室这种复杂环境里,经过几百上千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的变化,环境中的物质会对玉器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再加上玉器受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自身也会发生内、外应力的反应,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表象上的变化,比如包浆的浓厚,沁色的丰富,钙化的形成,土蚀土咬现象,灰皮的产生,形变的现象等,都是古玉入土后形成的特征。纵使全国和地墓葬环境不尽相同,也就是行家常说的坑口不同,但环境对玉器造成的影响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8、加工工艺特征,又称为“加工痕迹学”

从夏代以前以磨制为主的石质加工工具,到商早期开始出现的铜质加工工具,再到春秋晚期开始出现的铁质加工工具,每一个时期,由于加工工具的不同,在玉器表面留下的痕迹特点也是不尽相同的。但由于正反转砣机又决定了每一种痕迹特点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存在,如何掌握它的规律性,就成为每一位鉴定都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