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遇见和不断道别中度过。清明时节,我们以深情寄托哀思,缅怀每一位离去的故人。故人已逝,但有关他们的记忆,和他们给世界留下的话语,依然长久地留存在我们心中。
清明节,对死亡的思索是永恒的主题。面对死亡时,大多数人感受到的只有恐惧,除了逃避,应该如何自处,如何疗愈?名人们在临终时,又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死亡?以下三本书,对死亡这个话题不再回避,让我们对生命与爱有更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悲伤的力量》
作者: [英]朱莉娅·塞缪尔
译者: 黄菡
原作名: Grief Works
在中国,有“节哀”的文化。逝者已矣,为了希望生者可以少一点痛苦。我们都希望失亲者能快速走出悲伤,我们甚至把它看作一种“强大”。但这样一来,其实已经把“痛苦”预设成了一种需要逃避的东西。
但本书作者朱莉娅·塞缪尔却说:“真正伤害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代人的,并不是悲伤所带来的痛苦本身,而是他们为了逃避痛苦所做的事情”,她认为“悲伤不是可以靠斗争去克服的东西,死亡带来的悲伤也被深深误解。”
在这本书中,我们会读到15则关于爱,失亲,面对自己的死亡以及抚平悲伤的动人故事 。作者带我们走近有关悲伤的禁忌与迷思,让我们尊重并理解悲伤的过程。这些故事展示了悲伤如何揭开我们最深的恐惧、撕掉我们自我保护的外衣,并使我们最真实的自我暴露出来。
《墓志铭图书馆》
作者: [英]萨缪尔·法努斯
译者: 黄兰岚
原作名:Epitaphs
墓志铭是生命的总结,墓碑被视作不朽,人们希望用怎样的文字长存世间?
名人们的墓志铭,常被看作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谢幕演出。有的选择为后人立下规矩行事的榜样,有的选择在最后一刻展露真实自我。墓志铭是他们生命的总结——肉身虽已死去,有趣的灵魂不灭。
罗伯特•李•佛洛斯特:
“我与这个世界有过恋人般的争吵。”
多萝西•帕克:
“原谅我所留下的尘埃。”
欧内斯特·海明威:
《遗言图书馆》
作者: [英]克莱尔·科克—斯塔基
译者: 冯羽
原作名: Famous Last Words
临终遗言,可算是最精彩的超短篇了。它们出自最接近死亡之人。如果说墓志铭是这些人在离开这个世界前,刻意斟酌留下供后人瞻仰的深邃话语。那他们在离开世界的最后一刻,说的最后一句话又是什么呢?
约瑟夫·亨利·格林
英国外科医生,临死前在测自己的脉搏,说:
“停了。”
卡尔·马克思
临终前管家问他是否还有要传达的信息,他说:
“真啰嗦,滚开!只有没说够的傻瓜才有临终遗言。”
《堂吉诃德》作者,米格尔·德·塞万提斯
在临终前说:
“再见了,我所有亲爱的朋友们。
因为我就要死了;我希望不久后,
在另一个世界再与你们重逢时,
能像心中渴望的那样幸福。”
本书购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