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解释了为什么清明节的日期不是固定的农历日期,而是与阳历对应。文章提到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日期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确定的,因此每年的清明节日期会在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化。文章还介绍了阴历和阳历的区别,以及农历是阴阳合历的特点。此外,文章还解释了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关系,以及国家为了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增设清明节为法定节假日的举措。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清明节不是固定的农历日期,而是与阳历对应。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日期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确定,因此每年会在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化。
关键观点2: 阴历和阳历的区别。
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变化来制定的,而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农历是阴阳合历,兼顾日月变化。
关键观点3: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关系。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后来与清明节逐渐融合,形成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的习俗。
关键观点4: 清明节在公历中的时间由天文规律确定。
由于太阳在黄道上并不是匀速运动,每年清明到来的交节时间都不一样。今年清明的交节时间是4月4日,但具体的时间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经过精确计算后发布的。
正文
长久以来
“四五清明”深入人心
大家仿佛都觉得
清明就该在4月5日
可为什么今年清明
却是4月4日?
清明作为一个传统节日
为何不是固定的农历日期
呢?
它的日期又是怎么确定的?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
清明
占据着独特地位,它也是
二十四节气中
唯一演变成传统节日的一个节气
。
清明节的形成与寒食节渊源深厚。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是晋文公为纪念割肉救主的介子推所设。后来,
清明与寒食节逐渐融合,
形成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的习俗。
2008年,
国家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增设清明节为法定节假日。
提到传统节日
很多朋友就默认为
是农历的专属
比如春节、端午、中秋
这些节日
都有固定的
农历日期
但
清明却很特殊
它和阳历对应
阴历
,也就是“月亮历”,是
按照月亮的变化来制定的
。月亮从圆到缺再到圆,一个循环就是一个月,差不多是29天12小时44分4秒,所以阴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算下来只有354天(或355天),比阳历少了11天。
而
阳历
,即“太阳历”,
以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
这一圈实际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平常年份就按365天算。
古人在长期观察中发现,单纯用阴历,12个月亮周期和太阳周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不利于指导农业生产,于是就有了兼顾日月变化的
农历,属于“阴阳合历”
。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基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即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
具体来说,古人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轨迹分成二十四份 ,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就定为一个节气,24个节气刚好360度。
由于一年的长度是用太阳的运行定出,
二十四节气也是用太阳的位置定出
,基本上,每一节气在每年中的日期变动都不大。
既然清明与阳历对应
那为什么它在公历中的
日期并不固定
总是在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化呢?
这得提到“回归年”的概念,在天文学中,“回归年”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这一周期约为365.242196天,而历法上一年的长度为365天。
这样每年就会多出约0.2422天(差不多5.8小时),节气的时刻也就跟着每年往后“顺延”0.2422天,累积4年后,多出的时间差不多就有一天了。为了修正这个时间差,公历就有了“闰年”制度,每4年在2月多加一天,也就是2月29日。
闰年多出来的这一天,以及节气时刻的顺延,就会让节气的时间发生变化。
不过不管怎么变,节气的日期差异最多也就3天,
清明也遵循这个规律,所以它才会在4月4日~6日之间变动,
只是4月5日出现的频率相对高一些,这才有了“四五清明”的说法。
由于太阳在黄道上并不是匀速运动的,所以每年清明到来的交节时间都不一样,近几年来说,2022年清明的交节时间是公历4月5日3时20分,是凌晨;2023年是4月5日9时13分,上午;而2024年则是4月4日15时02分,下午。这些时间的变化看似细微,背后都有复杂的天文规律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