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饭爷的江湖
这是个小号,主要说投资故事,讲人生道理。大号:炒股拌饭 通过历史经济大视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晚报  ·  补时遭绝杀!遗憾……但要看到希望 ·  昨天  
北京晚报  ·  补时遭绝杀!遗憾……但要看到希望 ·  昨天  
青岛新闻网  ·  U20国青被绝杀 ·  昨天  
青岛新闻网  ·  U20国青被绝杀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饭爷的江湖

钱是怎么没有的。。

饭爷的江湖  · 公众号  ·  · 2024-05-05 22:44

正文

昨天有个小伙伴留言问了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是关于资本市场指数变化和自己钱包变化的。

他说怎么现在观察指数的话,已经从春节前的低点2600多点,到现在的3100多点了。

不过虽然指数角度看确实是回去了,但是好像跟自己手里那些公司没啥关系。

算算账自己钱包里的钱春节前没了之后到现在都没回来,他想来想去都搞不清楚为啥莫名其妙自己的钱没了。

其实要是统计一下上市公司的中位数价格变化,就会发现出现这种情况太正常了。

节前我们统计了今年上市公司价格跌幅的中位数, 截止到4月28号的时候这个数字 是-14.38%。

要是观察整个四月份上市公司中位数跌幅的话,截止到4月28号的时候大概是-1.7%多的样子。

也就是说我们虽然看到,上证指数从年前的2600点左右的低点,已经回升到3100点左右了,但是上市公司的中位数价格根本就没回来。

所以要是别人问你,这指数也没怎么跌,怎么你自己买了点啥东西居然跌了这么多,你也只能是心里苦没法说。

这里要是分指数做个统计的话,也会发现不同类型指数的分化,也还是比较厉害的。

整体上以上证50和沪深300为代表的大公司指数比较强,以中证1000和国证2000为代表的小指数比较弱。

本质上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市场里面的增量资金不足,存量资金推动只能是推起来一边,有点顾头不顾腚的感觉。

这也是为啥会看到几个大指数已经从年前低点回去了,但是几个小指数还在下面趴着。

过去很长时间我们之所以会看到很多板块都在轮动,涨几天又跌回到原地去,其实也是增量资金不足存量资金轮动的原因。

因为过去好长时间没啥新的增量资金进来,只剩下那点存量资金在里面折腾。

所以我们才看到各个板块的轮动此起彼伏,短时间起来的速度很快,情绪退潮回去的速度更快。

这道理有点像一个家庭里面有几个兄弟,但是家里面却只有一条裤子可以让大家穿了出门。

比如老大穿了裤子出门,其他几个兄弟就只能光屁股在家等着,等老大回来以后自己才有机会穿了裤子出门。

别人穿了这个裤子出门之后,回家的老大也和家里其他兄弟一样变成光屁股的那个了。

这几个兄弟轮流穿了裤子出门的过程,也就是各个板块轮动的过程。

因为增量资金不足这个事情,类似大家只有一条可以穿出门的裤子。

另外还有个挺有意思,但是也能用统计学来解释的事情是,为啥我们的资本市场一直都没有出现长牛,这点很多人一直都不理解。

而且从历史统计数据看,大多数公司虽然遇到牛市的时候弹性很大,但是最终都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前两天恰好看到方德首席经济学家夏春老师做的两张数据统计图,这个图非常的有意思。

图中把1990-2022年期间,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的4876家公司在存续期间创造的净财富做个统计,然后从高到低进行排列。

PS:这里净财富计算也非常简单,也就是你买入之后长期持有,股息再投资的收益减去资金投入同期银行存款得到的净收益。

我们会发现在过去的32年时间里面,这些公司总共创造的净财富是18500亿美元上下。

这个数据和占比0.5%那些表现最好的前25家公司,创造的净财富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剩下99.5%的公司,合到一起创造的净财富基本为零,是不是这个统计和很多人想的都不一样。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 99.5%的公司都是垃圾,只是说这里面有一半的上市公司长期回报赶不上银行存款,算净财富的话是负数。

另外一半上公司的长期回报是超过银行存款的,也就是创造的净财富水平是正数。

只不过两者相加的话,正负两头恰好抵消,算创造的整体净财富是零而已。

这样的情况也意味着,我们市场的长期回报分布不是什么“二八定律”,而是遵循“0.5-99.5定律”。

这个统计数字意味着大部分公司都没有创造什么净财富,起码从统计数据上是这个情况。

这样算概率的话,如果你想从这几千家上市公司里面,选出那0.5%可以长期持有公司其实并不容易。

而且往往要是没啥相关知识的话,可能根本选不出。很多人辛辛苦苦选了半天,结果是越努力越亏损。

同样还是这张统计图,夏春老师还对其中的数据分布做了细化,得出了另一个有意思的结论。

如果只计算创造净财富为正数的上市公司,它们总共创造的正财富是51230亿美元。

其中排在最前面0.5%,也就是最优秀的25家上市公司创造的财富之和,占据了总体正财富的37%,以及总净财富的101%。

如果计算排在最前面5%的上市公司,它们创造的财富之和是总正财富的76%,以及总净财富的210%。

这些数字清楚的告诉我们,这些上市公司创造的总财富里面,绝大部分都是极少数创造的。

你只有买到前5%的这些上市公司长期持有,才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赚到钱。

其他95%的上市公司里面即使有些公司创造了正财富,那也就是比银行存款多一点而已,对长期投资意义不大。

这里也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做筛选,你想要买到一个能给你长期创造财富的公司很难。

如果想要获取正收益,基本上要靠的是上市公司本身价格和估值的波动,这 里我们也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首先单纯从创造财富的能力上看,真正值得长期持有的公司数据,绝对值也就0.5%的占比。

其次是多数公司都不具备长期持有的价值,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价值。

这中间的价值主要来源于跌到够低以后,新一轮增量资金进入以后估值和弹性扩张带来的差价,而不是长期持有。

最后是在筛选难度这么大的情况下,可能那些优质公司聚集的ETF对普通人来说难度会更低一点,因为ETF起码是长期向上的。

从过往的历史和统计数据看也是这样, 往往遇到牛市来了鸡犬升天的时候弹性都很大,我们会看到各类公司鸡犬升天。

但是等风口过去开始估值回归,我们也会看到大部分公司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之后就是长达几年时间的价值回归。

因为遇到牛市以后股价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估值扩张的变化,而不是企业创造财富的增长。

当然如果我们去统计其他国家资本市场的话,会发现同样也存在类似的现象,虽然分布情况没有我们这么极端。

比如在美国1990-2022年这32年时间里,前0.5%的股票创造的财富之和,是总正财富的52%和总净财富的61%。

前5%的上市公司创造的财富之和,是总正财富的89%和总净财富的105%。

也就是说,在美国同样需要你买到前5%的优秀上市公司长期持有才能赚大钱,后95%的股票合计总净财富也是接近零的负数。

这也是我们为啥会看到,美国市场推动指数长牛的,往往就是那5%能够持续创造财富的公司。

这类公司往往会被选入到标普500指数,因为它们才是美国资本市场创造财富的主力,也是推动指数不断向上的主力。

因为美国资本市场作为一个全球市场,除了能吸引国内和国外的配置资金不断进入之外,还有其他的增量资金来源。

这些占据美股创造财富大头的上市公司赚到利润以后不断回购,也是推动公司市值不断扩张和指数不断向上的主要动力之一。

这就是为啥从1987-2023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表现好于标普500指数的美国上市公司,占比超过50%的时候都不多。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美国市场长牛,本质上就是靠这5%利润不断增长,不断创造净财富的大权重公司利润增长和回购推动的。

即使在整体估值不变的情况下,老美市场这些创造财富能力很强的大公司,可以通过业绩增长和回购的驱动,不断把指数推向新高。

除非遇到老美那边几年一次的牛市带动公司的估值上升,不然正常的年份老美那边小公司大多数是大幅跑输指数的,而且市值越小跑输越多。

我们国内市场最大的差异可能是,增量资金来自全球的配置资金比重很小,来自于上市公司回购部分的比重也不大。

主要的增量资金部分都是来自于居民部门,这部分资金往往看到赚钱效应以后,才会通过储蓄搬家的方式涌入。

所以我们看到大多数年份,基本是指数趴在那里不动,但是各个板块在某个阶段会因为受到消息刺激,出现资金推动导致的估值扩张和轮动。

这些板块波动大多数仅仅是消息刺激和资金推动,带来的短期估值扩张行为。

期间公司本身创造的实际财富并没有出现有效增长,所以最后的均值回归也是一定的。

最终我们会看到这些板块开始从哪里来,最后就会回到哪里去。如果在高点冲进去的话,那基本上要站岗好长时间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