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表舅是养基大户
写点理财、基金的想法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更新了20个版本的微信输入法才有了删除功能, ... ·  22 小时前  
现代快报  ·  江苏气象发布:-7.1℃ ·  2 天前  
三节课  ·  《2024年生活趋势洞察报告》可下载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表舅是养基大户

农商行,大撤退

表舅是养基大户  · 公众号  ·  · 2024-03-08 15:24

正文

祝各位女读者们,富女节快乐,投资路上,愿暴富的烦恼永远陪伴着你。
如今的互联网世界里,性别对立的情况时有发生,没办法,总有人吃流量这碗饭, 但表舅要说的是,放眼全球,咱们国家的 妇女平权运动 ,可能是相对做的最好的之一。
这还是得感谢伟人,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在于其用个人的意志,影响左右驱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比如我个人认为的三块:
其一,五六十年代,先后四次的扫盲运动,使这片土地上,能看懂文字的人,第一次获得了指数级的增长,这些都是后来世界工厂的基础。 ‍‍
其二,事实上的无神论主义,提升了全民生产力,不信邪、不怕鬼,这是写在twenty大报告里的,不展开。 ‍‍
其三,妇女平权运动,一句话,“妇女能顶半边天”,朗朗上口,震耳欲聋,很多人觉得矫情,但事实上,就算是二十一世纪了,很多国家,很多政府,对妇女平权,连嘴上的功夫都懒得动。 ‍‍‍‍‍‍
一个简单的例子,20年前,美国广播公司出品了火爆的美剧,《绝望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讲的是美景镇, 四位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的婚后生活,曾是全球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但这种类型的剧很难在中国大火,中国人喜欢看的是那种,凭借自我努力,逆风翻盘的,不管合不合法,你看,《越狱》、《绝命毒师》,是不是都是这种类型,你让国人,去看四个住别墅的贵妇,家长里短,这没有群众基础。
国人的女主戏,要么是《甄嬛传》的女人权力斗争,要么是各种职场女强人商战,即使是讲家庭主妇的,比如海清前两年演的《心居》,家庭主妇海清,在女强人大姑姐(老公的姐姐)的阴阳和刺激下,也振作精神,筹建了敬老院,并且做大做强,实现了人生理想(在上海买房)。 ‍‍‍‍
当然,还是有 恶臭的人 ,比如去年粉笔董事长张X龙的言论,比如有些无良媒体、自媒体,盘点所谓的绩差女基金经理,但整体来看,全社会,特别是同业圈的辨别能力越来越强,相信此类博眼球、赚流量的行为,生存的空间,会越来越逼仄。 ‍‍
......
讲讲市场。
昨天,表舅在《 真的不知道该怎么下车 》里,继续提示了长端债券的潜在风险,提醒对波动忍受能力比较低的个人投资者,尽量避开此类品种,我不保证我说的能让你赚钱(我自己也没这个能力,也可能让你踏空),但希望能帮大家规避一些坑,尽量不要把钱亏在自己认知以外的地方。
核心思想在于: 长端利率债,比如30年国债,也有自己定价的锚。
一是配置盘机构的负债成本和利差诉求。
二是期限利差的制约之下,央妈一直控制短端的资金成本保持在较高水平。
今天债券现货收益率几乎没动, 今天30年国债期货的跌幅,比2、5、10年期的品种大不少 ,下图。
昨天发完文之后,有 两个新增的信息 ,想和大家分享,这可能也是期货长端调整幅度更大的原因之一。
第一条信息,是昨天下午5点多,彭bo出了一个消息,我就不贴出来了,标题是,《债市大涨之际,监g机构据悉调研农村金融机构的债券投资情况》,正文是,监g担忧农商行过于热衷债券投机交易,影响向实体经济投放贷款。 ‍‍‍‍‍‍‍‍‍
第二条信息,是昨天,3月7日,全市场的利率债净买入统计,大家自己看,下图,主要是三个品种,3-5年,7-10年,20-30年,这也是表舅一直提示个人投资者的,这三类为主的长久期利率债债基少参与。
农商行 ,分别卖出了170亿、40亿、44亿, 合计净卖出250亿左右
与此相反的是, 基金产品 ,大幅加仓上述三个品种,分别是131亿、68亿、51亿, 合计净买入250亿左右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农商行把自己手里的长债,正在逐步卖给基金产品(当然市场是个环环相扣的繁杂体系,我们只是为了方便理解作的简化)。 ‍‍‍‍‍‍‍‍‍‍‍‍
......
有了这个数据,表舅试图,帮大家,把 农商行这个大家可能接触不多的主体,其配置债券、卖出债券的一整套逻辑理一下 ,如果你恰好不熟悉这块的生态,且听听。
1、国内的银行,简单来说,其实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国有银行,二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三是农商行(含农信社)。 ‍‍‍‍
2、为什么表舅要这么划分呢,我是按存款吸收的难度划分的。从收存款的角度看,中国的银行,是两头的存款好拉,也就是国有行、农商行存款多;中间的存款难拉,也就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 ‍‍
3、为什么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存款难拉呢?
4、一是因为相对大行和当地的城农商行,根基弱,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异地分行,都是当地市场的后入者,基础弱,而且都和当地政府没有关联,政策支持少;
5、二是竞争压力大,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异地分行,基本都开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也没人愿意去开),很多分行的网点,旁边可能全是同业,竞争压力是很大的,而因为有了有效竞争,当地的客户也变得“精明”了,知道货比三家,你家存款送两桶油,隔壁家多送一袋米,那你要不要加一下营销费用?这甚至导致,市场出现了, 跨省、跨市存款的现象 ,很多人,可能是A地级市分行的客户,但特意跑到比如上海的分行来存款,因为上海地区同业竞争压力大,上海的分行,只能靠上浮更多的利率,来吸收存款,使得储户有了跨区域套利的空间。 ‍‍‍‍‍‍‍‍‍‍‍‍‍‍‍‍‍‍‍‍‍‍‍
6、 为什么农商行存款相对好拉呢?
7、你把上面的两条理由反过来看就可以了。一是农商行在当地成立的早,根基强悍,而且是当地县级政府的亲儿子,有啥政策都关照一下自家的。二是农商行的网点,都在县里、村里,能和他们竞争的,就是农行、邮储银行,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出类拔萃,而且县域、村里,仍然是熟人社会,大家肯定尽量关照在银行工作的亲戚、朋友、隔壁家老王的闺女的生意,讨价还价的比较少,存款的成本就降低了,且存款粘性非常强。 ‍‍‍
8、上面说的是,负债端的逻辑, 近5年,银行体系存款暴增,但呈现结构分化的特点,大行、农商行存款涨的美滋滋,且成本低、粘性高,但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竞争压力大,导致存款也在涨,但普遍都是高息存款,成本高,且客户粘性差。
9、农商行拿了太多的存款,就得想办法把钱投出去,赚利差。 ‍‍‍‍‍‍‍‍‍‍
10、这里,就出现了新的问题, 农商行,可以选择买入的资产太少了。
11、很多农商行,原来在北京、上海设点,设立金融市场中心、投资中心,其本质是通过同业投资,实现跨区域的资产投放、信贷投放,比如我是A银行,通过某资管产品通道,帮当地的城投,发出了一笔非标,B农商行,认购该资管产品,穿透之后,其实就是B农商行所在地的存款,去投了A地区的城投,但17年,这些投资中心都被赶回原籍,部分省份也出台规定, 禁止农商行资金出省、出市 ,这块做不了了。 ‍‍‍‍‍‍‍‍‍‍‍‍‍‍‍‍‍‍‍‍‍‍‍‍‍‍‍‍‍‍‍‍‍‍‍‍‍‍‍
12、不能做定向跨区域资产,那就买 公开发行的信用债 这也是个办法,有农商行,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团队,满中国的跑,尽调各类发债主体,但是这里有三个问题,一是不是所有的农商行都有这样的人员配置能力,而且真有能力的人,跑了两年,可能就跑去公募基金做信评、做投资去了,二是即使如此,农商行根深蒂固的信贷思维,使得其有投后管理等要求,盘子大了之后,管理半径就跟不上,三是农商行整体口味还是偏轻的,自己去配置这块高等级信用债,满足不了负债端增长的要求。
13、那么,有一种办法,是农商行去买公募基金的信用债债基,但需要穿透管理等,还是麻烦,成为不了主流做法。
14、所以,看来看去, 农商行最大的资产配置,还是两块,一是贷款,二是利率债。 ‍‍‍‍
15、但是,农商行虽然在拉存款这块领域,所向披靡,但是在贷款市场,却是被挤出的对象。 ‍‍‍‍‍‍‍
16、理由有很多,根本原因,是其在定价上,没有优势,从过往两年整体的信贷市场来看,大行,正在通过规模效应、低价优势, 把其他的放贷机构,挤出市场 ,大行为什么可以低价放贷款?一是因为其本身存款成本也不高,二是相对农商行,大行的产品组合多,用低价贷款切入后,后续可以通过其他产品,其他合作,把综合回报拉起来,三是政治考量,大行有支农支小的指标要求,迫使他阶段性的,即使局部亏钱,为了大盘子,也要强行把贷款放出去。
17、最后,苦的还是农商行这样的中小机构,你报出去的贷款价格,连招标入围的资格都没有。 ‍‍‍‍
18、最后的最后,跨区域的资产投放做不了、公开发行的信用债投资能力跟不上或者符合自己配置要求的量也不够、贷款市场被大行挤出,回头一看, 最好的配置方向,还是利率债。 ‍‍‍‍‍
19、所以,最终的格局就是,农商行存款吸收快,其他资产不够,就开始增配利率债。
20、但是回到我们原来的分析框架,农商行虽然存款成本低,但这个成本,是跟股份行、城商行去比的,再低,也得基准以上上浮才行,所以如果存款基准利率是确定的,农商行的成本,也是有下限的。 ‍‍‍‍‍‍‍‍‍
21、那么,如果农商行要赚钱,就得确保,投出去的资产,和拉进来的负债之间,是有价差的,价差(得是正的)=资产加权价格-负债加权价格(有下限,阶段性无法下行)。 ‍‍‍‍‍‍‍
22、特别是央行把短端利率锁死后,同业存单利率不再下行,所以 农商行的负债成本,也就锁死了。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