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科技研究
聚焦中国金融科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航务周刊  ·  天津港集团智能驾驶领域,有新进展! ·  2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学习AI,祈福货代!ISEA上海口岸举行闽南 ... ·  昨天  
中国航务周刊  ·  ONE推出中国华南至越南新航线 ·  2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展商推介】星亚航运,邀您莅临“2025国际 ... ·  2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与MSC战略合作,这家中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科技研究

朝花夕拾 |《金融科技研究索引》第68期

金融科技研究  · 公众号  ·  · 2024-12-27 17:33

正文

(一)

央行数字货币能带来货币国际化吗

作者: 宋科 孙翼 朱斯迪

摘要

当前,随着央行数字货币的兴起和发展,其对货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影响引发关注。货币国际化受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是一个长期滞后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慢变量”。目前来看,货币数字化并不必然带来货币国际化,货币数字化并不等同于货币国际化。然而,在数字化时代,货币国际化一定需要货币数字化的支撑。央行数字货币有望给货币国际化带来至少以下三方面的边际改进:一是央行数字货币能够改进现行跨境支付方式,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及规避制裁等方式,推动跨境支付体系的变革;二是央行数字货币的智能合约技术不仅能够拓展跨境支付的应用场景,而且能通过预设触发条件来缓解跨境使用央行数字货币的风险,进而提升央行数字货币的国际接受度;三是央行数字货币在便利性与匿名性方面相对更具优势,这有助于在数字化时代实现隐私保护和支付效率之间的平衡,从而提高公众接受央行数字货币的程度。

关键词

央行数字货币;货币国际化;跨境支付;智能合约;匿名性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农业银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国际经济评论》2024年第6期

(二)

低利率环境下银行业净息差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作者:熊启跃 曹鸿宇 章凯莉

摘要

利率环境是影响银行净息差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政策利率水平持续下降,面对银行业特别是大型银行净息差的快速收窄,使净息差处于稳定合理区间成为我国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研究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银行业在持续低利率(负利率)环境下的净息差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低利率环境下,美、欧、日银行业主要从行业结构整合、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和微观监管政策优化三方面促进银行体系稳健经营。实践中,其部分银行在应对净息差收窄问题上取得了积极成效。我国银行业可借鉴国际同业的部分有益做法,从提升全球竞争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完善银行业市场结构、优化资产负债摆布、加大海外重点市场资源投入、有序推进综合化转型和完善监管机制安排等方面入手,促进银行业净息差稳定在合理安全区间。

关键词

低利率;净息差;资产负债结构;银行业结构

作者单位

中国银行研究院

来源

《金融监管研究》2024年第10期


(三)

产业数字化与大城市工资增长溢价:

数字要素规模弹性视角

作者:郭 进 徐盈之 白俊红

摘要

数字要素与实体产业加速融合,但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愈发凸显,产业数字化给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增长带来非平衡冲击。本文将数字要素引入新古典分析框架,采用非齐次CES技术刻画数字要素的规模弹性,建立产业数字化推动大城市工资增长溢价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对数字要素的类型及核算范围进行界定,并借鉴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以数字要素直接消耗系数作为产业数字化水平的代理变量,研究发现:数字要素具备正的规模弹性,使得大城市获得了产业数字化领先优势,从而直接推动大城市工资增长溢价。与此同时,更高水平的产业数字化通过引致高技能劳动力向大城市群聚,间接推动工资偏向大城市的更高增长,但赋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相对较弱。产业数字化推动大城市工资增长溢价主要体现在对数字软件和数字平台的投入上,但更强的排他性约束以及产业对不同数字要素的融合偏向限制了数字硬件对大城市产业数字化领先的支撑作用。本文从数字要素规模弹性视角为理解城市规模偏向性工资增长给出新的见解,为提升数字经济时代的城市工资增长潜力和城市体系协调发展能力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要素;产业数字化;工资增长溢价;城市规模

来源

《中国工业经济》2024年第11期


(四)

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作者:任燕燕 王文悦 王 娜

摘要

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深入分析数字经济的内部联动效应和网络运行特征,对于理解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1年中国城市数据,运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间的联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支撑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数字产业化通过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数字经济在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反向溢出效应,数字产业化的发展会导致数字资源聚集并产生虹吸效应,聚集起来的数字资源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是随着数字产业化的持续深化,这种效应会逐渐减弱。数字产业化的反向溢出效应不仅受其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还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失业率以及市场化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数字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部联动;网络运行特征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

来源

《当代财经》2024年 第12期


(五)

数据要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机制探析

作者:刘涛雄 张亚迪 戎珂 周迪

摘要

本文重点关注数据资本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本文提出数据采样模型,将数据作为有意识生产积累的结果,而不是副产品引入增长模型,引入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之间的替代性以考察数据非竞争性的作用,理论分析发现内外部数据互补性程度会影响数据对增长贡献的大小,数据影响增长存在通过促进创新和直接作用于生产部门这两个基本渠道。利用省际数据资本存量和面板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同数据采集、数据清洗和存储阶段积累的数据资本相比,数据加工阶段所积累的数据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特别是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发现,数据资本在现实中的溢出效应很小甚至为负,数据资本非竞争性的特点可能没有理论预言的那么强,甚至产生一定的“虹吸”效应。数据资本既可直接作用于生产活动,也可通过创新活动间接作用于生产,但是通过促进创新发挥的作用远弱于前者。因此,若要数据真正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迫切需要通过加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数据的流通、汇聚和分享,并充分发挥数据对研发与创新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数据资本;经济增长;外溢效应;数据互补性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来源

《经济研究》2024年第10期


(六)

数字赋能背景下市场一体化推进的区域协同减排效应

作者:王杰 王军

摘要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低碳转型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推力和目标函数,二者能否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值得关注。本文基于空间协同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规范阐释市场一体化推进如何影响区域协同减排,并就数字赋能的复合影响予以创新性讨论。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推进对区域协同减排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且在时间维度呈现动态叠加特征。相较于中西部地区,市场一体化推进的区域协同减排效应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机制考察结果表明,技术溢出、经济溢出和环保溢出是市场一体化促进区域协同减排的重要机制。进一步讨论发现,数字赋能有助于强化市场一体化所诱发的区域协同减排效应,具体体现在数字经济赋能、数字技术赋能和数字管理赋能等维度。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在数字化背景下构建区域协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关键词

市场一体化;协同减排;数字赋能;溢出机制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来源

《财贸经济》2024年第12期


(七)

大数据要素集聚、技术能力缺口与生产率区域差距

作者: 张国胜 严鹏 李欣珏 杜鹏飞

摘要

作为知识密集型生产要素,大数据的集聚效应并不是古典经济学中“投入—产出”的必然结果,而是建立在与要素禀赋相匹配的技术能力基础之上。本文基于适宜性技术进步理论,构建了大数据要素集聚、技术能力缺口及空间放大效应对生产率区域差距影响的理论框架,并使用2011—2021年县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大数据要素集聚扩大了集聚地与前沿地区的生产率差距,上述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结合大数据要素的非稀缺性、知识密集性和场景依赖性等异质性特征,本文把技术能力这一“黑箱”打开,并将其分解为数据获取能力和数据应用能力,发现两类能力缺口均抑制了大数据要素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赋能效应,这是大数据要素集聚扩大生产率区域差距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大数据要素存储与使用的空间分离特性强化并放大了技术能力对生产率区域差距的影响,即存在空间放大效应。本文揭示了大数据要素集聚激发生产率赋能效应的技术能力条件,并为中国发挥大数据要素规模报酬递增优势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

关键词

大数据要素;技术能力缺口;全要素生产率;集聚;区域差距

来源

《中国工业经济》2024年第10期


(八)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作者:昝金莉  滕 磊

摘要

“十四五”新时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生产的服务支持作用越发显著。在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选择我国除港澳台地区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从产出、投入两方面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量化评估;构建固定效应检验模型,实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在提升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作用;构建门槛效应回归模型,探讨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影响。研究结论为:第一,数字普惠金融的蓬勃发展显著推动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特别是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但其数字化程度的影响效应并不明显。第二,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地域背景下所产生的影响会因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不仅与其自身的发展程度有关系,还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高低有关。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DEA-Malmquist指数模型;门槛机制

作者单位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统计学院

来源

《金融理论探索》2024第三期



指导老师 杨涛

编辑团队 :闵文文、齐孟华、宋泽英、李潇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