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物通
生物通 www.ebiotrade.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防骗大数据  ·  春节约炮被骗,完整聊天记录曝光 ·  昨天  
防骗大数据  ·  发生了什么?这两家银行居然先后拒绝了老阿姨 ·  5 天前  
西安头条  ·  送别,著名演员去世! ·  5 天前  
西安头条  ·  送别,著名演员去世!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物通

专家点评Nature Microbiology | 建立蛋白降解靶向PROTAR流感疫苗库

生物通  · 公众号  ·  · 2025-01-23 11:54

正文




合成所科研进展


2025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司龙龙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Proteolysis-targeting influenza vaccine strains induce broad-spectrum immunity and in vivo protection”的研究成果。该团队以流感病毒为模型,利用宿主细胞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中E3泛素连接酶的多样性,构建了多种蛋白降解靶向(Proteolysis-Targeting, PROTAR)减毒活疫苗,拓展了PROTAR流感减毒活疫苗的多样性;并在细胞、动物、人类器官芯片模型中,系统阐释了多种PROTAR疫苗株的安全性、免疫效果、免疫特征。该工作不仅展示了PROTAR疫苗的多样性,而且对获得具有临床转化价值的、优化的PROTAR疫苗候选株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上线截图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达文章链接)



病毒感染与传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已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其中,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其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每年流感季节性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人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Nature Medicine 25, 212-220 (2019))。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下一代疫苗的开发”于2021年被Science杂志将列为125个前沿科学问题之一(www.science.org/content/resource/125-questions-exploration-and-discovery)。


图1. PROTAR疫苗设计原理图。VP,病毒蛋白;PTD,蛋白降解靶向元件;Ub,泛素;TEVp,烟草蚀刻病毒蛋白酶。


在本研究中,该团队基于其2022年提出的蛋白降解靶向(PROTAR)减毒活疫苗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 40, 1370–1377 (2022)),建立了PROTAR疫苗库,拓展了PROTAR疫苗多样性。PROTAR疫苗技术的设计原理(图1)是:利用宿主细胞中的蛋白质降解机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设计可条件性调控病毒蛋白稳定与降解的元件PTD,引入病毒蛋白两端,使得相应的病毒蛋白在正常细胞中被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识别而降解,导致病毒复制能力减弱,而成为潜在疫苗;而在疫苗制备细胞中,病毒蛋白降解诱导元件会被选择性移除,使得病毒蛋白得以保留,因此PROTAR疫苗可以在疫苗制备细胞中高效复制而大量制备。在PROTAR疫苗设计中,决定病毒蛋白特异性降解的是PTD和其对应的E3泛素连接酶。目前在真核细胞中,被鉴定出来的E3泛素连接酶已超过600种,为PROTAR疫苗的多样性设计提供了生物学基础。

该团队以流感病毒为模型,利用E3泛素连接酶的多样性,设计构建了22类PROTAR疫苗株。实验结果显示,这些PROTAR疫苗株具有不同的制备效率和减毒水平(图2)。进一步,该团队使用多种实验技术(蛋白酶体抑制实验、PTD关键氨基酸突变实验、PTD氨基酸乱序实验、免疫共沉淀实验、泛素化检测实验、E3泛素连接酶敲低实验、E3泛素连接酶抑制实验),对22类PROTAR疫苗株进行减毒机制探索,确证了其依赖于E3泛素连接酶-蛋白酶体的减毒机制。

图2. 野生型(WT)病毒和22种PROTAR疫苗株在疫苗制备细胞(+TEVp)和正常细胞(-TEVp)细胞中的生长曲线。


该团队选择其中的6株PROTAR疫苗株作为代表,进行了动物模型中的安全性评价。当使用105 TCID50剂量的野生型病毒感染C57BL/6J小鼠后,小鼠体重显著下降,并在感染后的9天内死亡;而接种相同剂量的PROTAR疫苗株的小鼠未出现任何体重下降或其他疾病症状(图3a)。此外,野生型病毒感染三天后,在小鼠肺组织中可以检测到高滴度的病毒,而接种相同剂量的PROTAR疫苗株的小鼠肺组织中的病毒滴度在检测限以下(图3b)。这些结果说明,PROTAR疫苗株在小鼠体内复制能力显著下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图3. 野生型(WT)病毒和22种PROTAR疫苗株在小鼠体内的安全性评价。


该团队对PROTAR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PROTAR 疫苗在小鼠体内能够诱导强而广的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肺黏膜免疫、细胞免疫应答。针对B细胞应答的深度分析表明,PROTAR疫苗可以诱导流感特异性B细胞反应,包括生发中心B细胞、记忆B细胞、血浆B细胞反应。此外,研究结果显示,不同PROTAR疫苗株诱导的免疫应答强度、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存在差异,说明PROTAR疫苗株的免疫原性与E3泛素连接酶、PTD的种类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该团队进一步在动物(小鼠、雪貂)模型中评价PROTAR疫苗株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PROTAR疫苗候选株可提供交叉免疫保护,有效预防同源病毒(图4a,b)和异源病毒的感染(图4c,d)。

图4. PROTAR疫苗株(PTDβ-TrCP)在小鼠模型中的交叉反应保护效果。


鉴于老年人是流感感染的高风险群体,该团队评价了PROTAR疫苗在老龄鼠中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PROTAR疫苗在老龄鼠中同样诱导了广泛而有效的免疫应答(图5a-d),并且对野生病毒感染具有高效保护作用(图5e,f)。

由于有报道称预存免疫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该团队建立了预存免疫小鼠模型,并评价了PROTAR疫苗在含有预存免疫的小鼠中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PROTAR疫苗在含有预存免疫的小鼠中,依旧可以诱导强而广的的免疫应答(图5g-k),并且对野生病毒感染具有高效保护作用(图5l,m)。

图5. PROTAR疫苗株(PTDβ-TrCP)在老龄鼠、预存免疫鼠中的免疫效果。


进一步,该团队在人肺气管类器官芯片(图6a,b )上,评价了PROTAR疫苗的安全性。结果显示,野生型(WT)病毒和PROTAR疫苗分别感染人肺气管类器官芯片48小时后,野生型(WT)病毒在人肺气管组织中具有较高的滴度,而PROTAR疫苗的滴度在检测限以下(图6c);免疫荧光实验也显示,与野生型(WT)病毒相比,PROTAR疫苗在人肺气管组织中的复制显著减弱(图6d)。此外,与野生型(WT)病毒相比,PROTAR疫苗接种,诱导了更低水平的免疫细胞反应及细胞因子表达(图6e-g)。这些结果说明,PROTAR疫苗在人肺气管类器官芯片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图6. PROTAR疫苗在人肺气管类器官芯片上的评价。


综上,该研究工作利用E3泛素连接酶的多样性,通过大量设计构建PROTAR疫苗株,拓展并展示了PROTAR疫苗的多样性;系统研究了PROTAR疫苗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免疫保护效果;为开发更优的、具有临床转化潜力的PROTAR疫苗候选株奠定基础,有望促进PROTAR疫苗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临床转化。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第一单位和唯一通讯单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司龙龙研究员为文章的通讯作者,团队成员沈金影(研究助理)、李静(助理研究员)、申权(博士)、侯积环(博士后)、张春贺(博士)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深圳耀速科技有限公司白海清博士、北京大学艾晓妮副教授同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深医专项、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等的支持。




团队相关亮点成果

 

同期,该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了题为"PROTAR Vaccine 2.0 generates influenza vaccines by degrading multiple viral proteins"的研究论文(PROTAR为Proteolysis-Targeting的英文简称)。该工作以流感病毒为研究对象,在该团队于2022年提出的第一代PROTAR疫苗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 40, 1370–1377 (2022))和当前发表的第一代PROTAR流感疫苗库研究成果(Nature Microbiology, DOI: 10.1038/s41564-024-01908-2)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升级,拓展了技术灵活性和通用性,建立了第二代PROTAR疫苗技术(PROTAR疫苗2.0)。PROTAR疫苗2.0利用宿主细胞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通过操控病毒多个蛋白的稳定与降解,将野生病毒减毒成为活疫苗。该工作为减毒活疫苗研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文章上线截图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9-024-01813-z




专家点评

01
高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家

1918流感大流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流感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每年全球约有10亿例病例,其中300万至500万例为重症病例,导致29万至65万例流感相关呼吸道疾病死亡。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相较于其他种类疫苗,减毒活疫苗在免疫强度、广度方面具有优势,但安全性较差始终困扰着减毒活疫苗的研发及转化应用。因此,开发更加安全、高效的减毒技术是减毒活疫苗研究领域的关键共性科学问题。

司龙龙团队提出并建立了第一代“蛋白降解靶向(PROTAR)减毒活疫苗技术”新概念(Nature Biotechnology 40, 13701377 (2022)),利用细胞中E3泛素连接酶VHL操控流感病毒蛋白的降解,将野生型流感病毒转化成减毒活疫苗。在当前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期刊上的这项研究工作中,该团队基于第一代PROTAR减毒活疫苗技术,进一步挖掘利用细胞中E3泛素连接酶的多样性,大规模设计构建了依赖不同E3泛素连接酶降解的PROTAR流感减毒活疫苗株,建立了PROTAR流感减毒活疫苗库,系统研究了不同疫苗株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免疫保护效果。该工作极大丰富了PROTAR流感减毒活疫苗的多样性,支撑PROTAR活疫苗系统评价与优化,拓展了人们对PROTAR减毒活疫苗的认知,为 PROTAR疫苗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基础。同期,该团队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报道了第二代PROTAR疫苗技术(PROTAR疫苗2.0),与第一代PROTAR疫苗技术相比,PROTAR疫苗2.0版本打破了蛋白降解诱导元件设计位点单一的局限,可以在病毒多个蛋白多个位点上引入蛋白降解诱导元件,进一步提升疫苗安全性和技术的灵活通用性。该团队在PROTAR减毒活疫苗研发方向上的连续性工作为包括流感在内的多种流行性病毒的减毒活疫苗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02
赵国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