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全线开通运营以来,贵州迈入高铁时代。十年间,贵州相继开通贵阳至长沙、贵阳至昆明、贵阳至重庆、贵阳至成都、贵阳至南宁等多条高铁线路,全面融入国家高铁“八横八纵”网。
截至2024年,贵州高铁里程已超过1800公里,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辐射周边重要地区的“一环七射”枢纽格局。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贵州的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四通八达的高铁,为贵州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方面,高铁大大缩短了贵州与周边省市乃至全国各地的时空距离,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另一方面,高铁也带动了贵州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追风筑梦,脉动贵州。贵州继续加强高铁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提升交通便捷性和通达性。随着高铁的不断发展,贵州实现从“西南地理枢纽”到“西南陆路交通枢纽”的历史性跨越,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4年12月,贵州第一条高速铁路贵广高铁全线开通运营,标志着贵州迈入高铁时代。以此为开端,十年间我省相继建成贵阳至昆明、贵阳至长沙、贵阳至重庆、贵阳至成都、贵阳至南宁等高铁,全面融入国家高铁“八横八纵”网,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塑造了贵州内陆开放新格局。
2024年,贵州迎来高铁开通十周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推出“高铁十年·飞驰贵州”系列报道,记录贵州高铁交通网络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追赶,反映贵州出山跨海的生动实践和交通巨变下的高质量发展故事。
“铁路修到苗家寨,青山挂起银飘带......”听到这熟悉的节拍,75岁的退休铁路职工许继友呵呵地笑了。
伴着这首老歌,思绪回到十年前的那个冬天,当第一列动车疾驶而来,贵州大山热血沸腾,一举迈入高铁时代。
2014年12月26日,一条穿越喀斯特地貌的“超级铁路”——贵广高铁,从图纸跃到高原,跃入群山,跃进贵州人民的生活中。
贵广高铁正驶过丰收的稻田。(张贵忠 摄)
由此起笔,贵州高铁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十年间,沪昆高铁、渝贵铁路、成贵高铁、六安高铁、贵南高铁等相继开通,新的蝶变与机遇不断发生着。
大山深处建起了现代化厂房,避世古村落变为旅游网红打卡地,“黔”字号土特产成了畅销各地的“香饽饽”……
贵南高铁都匀段。
而今,跨越山海,不过朝夕之间。万壑深涧,不再是黔人难以逾越的鸿沟。
“飞驰”的贵州,人文交流、经济协作、区域一体化进程空前加快,生动地塑造了“三不沿”地区开放新格局,记录着中国大地上跨越时空的“沧桑巨变”。
远行:踏上高铁,是到得了的远方和回得去的故乡
贵州,这片被称作过边远的土地,人们曾经用数天时间走出大山,向着更为遥远的海那边一路走去。
1999年,年仅15岁侗家姑娘吴凤英,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途。家住从江县高增乡美德村的她,来自黔东南州“黎从榕”,这里曾是铁路交通的“死角”。
对于第一次出远门的吴凤英而言,千里之外的深圳,是她很难到达的远方。
“坐了20多个小时的班车,加上途中在广西转车过夜,像‘蚂蚁搬家’一样转了又转。”吴凤英的记忆里,路途充满了疲惫和艰辛。
崇山峻岭的阻隔,让外出务工人员出去一趟难,回家更难。吴凤英索性就几年回一次家,想爸妈的时候,总会伤心流泪。
“改变,发生在高铁开通后!”谈及家乡变化,吴凤英激动不已,是高铁把远方变成到得了的远方,让故乡成为回得去的故乡。
从江车站广场,当地少数民族表演“鸣枪”庆祝贵广高铁即将开通运行。(张贵忠 摄)
2014年,中国首条直连珠三角与西部地区的高铁线路——贵广高铁开通,全线4小时的旅程,让同饮珠江水的贵州、广西、广东三省区“沟通无界限”。
“也正是高铁开通那一年,我选择返乡创业。”就这样,吴凤英坐着高铁回到从江,第一次感受到了“快”。
“山门一开,我感觉机会来了。”多年在沿海工作的经历,让吴凤英心生灵感,决定开发“云上粮仓”项目,带领家乡妇女就业增收。
事实证明,这个集餐饮住宿、农艺展示、产品出售、研学项目于一体的“粮仓”市场反响不错,今年共接待游客千余人次,带领村民实现旅游、农产品销售收益共400余万元。
高铁飞驰,叫醒了沉睡千年的侗乡,吴凤英的“粮仓”接待粤港澳大湾区的游客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南来北往的贵广线成就了她回乡的初心。
在她的带领下,家乡人民用勤劳和智慧,探索出一条“传统村落+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文旅新赛道,收获了精神和物质如“粮仓”一般的丰满。
便捷的高速铁路像是一种纽带,让绝美的山水诗意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变得触手可及。其实,距离一直没有变,只是路通了,心与心的距离也就近了。
去年,张鹏的新婚妻子因工作调动,只身前往武汉。一个武汉,一个贵阳,两人相隔千里。为解相思之苦,他每个月都要坐高铁去武汉探望妻子。
“最快一趟车只要4小时!”这样的便利,得益于2015年沪昆高铁贵州东段开通,连接到全国快速客运网,大大缩短了贵州与中部、东部城市群的时间距离。
沪昆高铁贵州段。
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你看,这厚厚的一沓高铁票就是我们爱情的美好见证。”张鹏打开手机相册,指着其中一张照片,笑得灿烂。
每次坐高铁,已经变成了张鹏出发的期待和归乡的喜悦。当列车停靠贵阳北站,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感谢高铁让思念不再漫长煎熬,期待下一次相见。”
高铁速度下,原来数十小时的舟车劳顿,已然演变为朝发夕至的便捷生活圈。
成贵高铁和渝贵铁路。
清晨和家人道别,踏上北进的动车,3小时后到达成都分公司,开始了繁忙的高管会议,这是一位贵州职业经理人——杨明宇每个周一的惯例。
“如果接到女儿撒娇的电话,我可以在晚餐后立马搭乘高铁回到贵阳,讲着故事哄她入睡。”杨明宇如此快节奏的生活,还是在2019年成贵高铁开通后。
这条高铁,在成都枢纽与西成高铁、成渝高铁连接,在贵阳枢纽与贵广高铁、沪昆高铁连接,结束了川南宜宾、滇北昭通、黔西毕节等地没有高铁的历史。
变迁:山里山外,是已经发生或让人憧憬的无限可能
贵阳高铁北站,“忙碌”是永恒的主题。10年间,这座特大型高铁枢纽站的单日旅客发送量,从刚开站时的3000余人增长到最高纪录的14.2万人。
成都局贵阳客运段列车长陈利,是这里的见证人之一。人潮奔涌,城市农村,山川江河,在繁忙的贵广线上,每一次出勤,她都能看到这些熟悉的景象。
2023年的夏天,贵广线上的榕江,因为“村超”火了,为满足“村超”参赛队员和观众的出行需求,榕江高铁站停靠列车从20余趟增加至40趟。
周末晚上9点钟,榕江县“村超”足球场内座无虚席,锣鼓喧天。来自广西的球迷吴愉直呼过瘾,从桂林到榕江仅一个小时的高铁,让她再一次爱上贵州。
与高铁客流同步增加的,还有榕江县游客数量。今年1至11月,全县累计接待游客892.0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3.18亿元,同比增长21.68%、27.18%。
随着我省高铁线路愈加完善,一条条高铁织线成网,将景点串珠成链,打通了游客出游的便捷通道。
清晨,用一碗热气腾腾的肠旺面开启这段从爽爽贵阳出发的美好旅途,大约3个小时就可以到达秀美南宁,与风格独特的老友粉来一场完美邂逅。
2023年,连接黔、桂两地最便捷的交通大动脉——贵南高铁开通,用350公里的时速打开了两地老百姓的“幸福之门”。
贵南高铁和贵广高铁。
荔波人蒙生鹏,在外打拼多年,早在两年前,他就盘算着如何才能接住“高铁+旅游”这波富贵。于是,把目光瞄准了当下火爆的民宿产业。
小七孔景区东门旁,梦柳布依风情小镇里,蒙生鹏将两栋租赁的四层小楼重新装修,民居焕然一新变民宿,迎来许多北京、广东、上海和成都等地游客。
高铁开通,不断引爆荔波旅游“流量”与“留量”。目前,蒙生鹏的民宿营业收入接近200万元,陆续接到了春节期间十几个预约订单。
全省1657公里的高铁营业里程,构建起了贵阳至成渝城市群、滇桂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华中城市群、长三角、京津冀地区2至8小时高铁快速交通网。
借“高铁时代”东风,贵州驶入文旅“快车道”。“高铁下站就有车直达黄果树景区,简直太方便了。”来自湖南的游客江先生点赞安顺。
被称为“避暑高铁”的安六高铁,让六盘水融入贵阳1小时经济圈,开通运营4年旅客发送量达1225.26万人次,昔日“煤都”旅游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早在2016年,沪昆高铁贵州西段架起盘州市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联通东盟各国的桥梁,为其向西开放增添了一份底气和速度。
80后苗族姑娘杨婷婷,决心让蜡染“非遗”手工技艺走出贵州,2017年搭乘安顺前往深圳的高铁,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交易会上,杨婷婷精致独特的蜡染产品,深受大众喜爱,被迅速抢售一空,同时还接到了来自北上广深的大量订单,初来乍到的她,乘着高铁满载而归。
从深圳返回后,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订单需求,杨婷婷以其工作坊为基地,在之后的三年里,对当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100余名妇女免费培训,一起学习并传承蜡染技艺。
如今,杨婷婷“绣娘坊”的市场已开拓至广东、北京、上海、重庆、海南等地,还吸引了海外商协会的关注,正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从“连峰际天,飞鸟不通”到全面迈进高铁时代,开启了的高铁交通网络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追赶。
这是一条不追赶就会被围困的“突围之路”,也是一条不追赶就会被抛弃的“超越之路”,更是一条不追赶就难以持续的“开放之路”。
1959年,黔桂铁路全线贯通,火车第一次开进省城贵阳。
1965年起,川黔、贵昆、湘黔、南昆等一批干线铁路相继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