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横店,1年有50、60个剧组涉及抗战题材,平均每天300个“鬼子”被“打死”。有网友调侃:
“横店一年死10亿鬼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两圈。”
在这里,机枪手在八百里外就能一枪干掉鬼子;
飞机来了不用怕,手雷也能把你炸下来;
最厉害的是这个,“自行车+轻功”,看完之后还敢说自己会骑自行车吗?
笑归笑,可别看不起横店,
如今的横店集团
市值千亿,拥有四家上市公司
,
年收入600多亿,市值超千亿元,而影视收入只占很小一部分!
关于横店影视城的由来,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1995年,著名导演谢晋想拍香港回归献礼大片《鸦片战争》,在全国各地造景无门,最后求助于徐文荣,双方一拍即合。
谢晋导演
而当时《鸦片战争》美术指导张大帅却说了另外一个故事:
1995年底,他陪谢晋导演到东阳看景,被徐文荣知道了,恰好徐文荣当时考虑发展文化产业,
觉得有合作的可能,便主动邀请他们到横店。
在酒席上,徐文荣听说这是要为香港回归拍电影,觉得是个大事,立马承诺:
我来帮你们造景,别人用1年,我用3个月!
谢晋导演只是以为徐文荣喝多了乱吹牛,也没把这事当真,而且他也很不喜欢横店,张大帅回忆,导演离开时,一上车就双手一甩:
“这地方怎么拍啊?没法拍!”
谁知第二天徐文荣就派出一位副手来谈合作,从横店追到北京,再从北京追到上海,结果就谈成了。
这两个故事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个故事,徐文荣没有放过送上门的机会;第二个故事,徐文荣用最大努力抓住机会。
不管故事是怎么样的,反正徐文荣接下了打造“南粤广州街”的单子,为期3个月。
在这件事上,
徐文荣显示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执行力。
当时横店所在的东阳是全国有名的木雕之乡,盛产能工巧匠,徐文荣拉来了上百个施工队,准备开工。
1、3个月造160栋房子、一条珠江、一座塔
签约后第二天,徐文荣就去看了现场,第三天就决定炸掉3座山。
接着120个工程队开始动工,每个工程队建一栋房子,徐文荣下了死命令“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下雨还是下雪都不能停工。”
3个月后,包括官府、民宅、当铺、赌馆、妓院、烟馆在内的160多座建筑拔地而起,还包括珠江口岸。
《鸦片战争》剧照
2、为了“做旧”跑去挖野坟
谢晋导演对制景很追求细节,筑墙只能用青砖,红砖不可以,屋顶瓦片必须用木柴烧制。道上的石板,一定要真的,旧的。
为了解决旧建材紧缺的问题,
徐文荣唯有让人去各个乡收购砖瓦,花大价钱买下从墓地拆下来的旧石板用来铺路,这还不够,就去偏僻的地里挖野坟。
3个月后,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的“19世纪南粤广州街”拔地而起,谢晋导演相当满意。
横店影视城“19世纪南粤广州街”
此后,横店影视城一炮而红,正在筹备《荆轲刺秦王》的陈凯歌也找到了徐文荣,当时陈凯歌已经画好了秦宫殿的图纸,但筹备了4年都没人敢接过这个活。
徐文荣一看,
立刻决定拿出1个亿,“炸掉5座山来建秦王宫”。
本计划1个月完成的秦王宫,8个月就完成了。
据说,秦王宫建成当天,陈凯歌的美工面对恢弘的秦王宫大哭一场,“100%还原了历史。”
“我性格不服输,认定的事情,哪怕再多人反对,也会坚持去做。”
徐文荣坦言。
徐文荣和他身后的横店影视城
接着,徐文荣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拿出30亿元,打造了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香港街、江南水乡、华夏文化园等13个影视基地,削平大小山头近百个。
在这之后,不少剧组蜂拥而来,靠着场租费和门票,横店收入不菲,但在1999年徐文荣决定:
横店影视城从此免收场租。
因为这一决定,横店一年损失了近2000万收入,内部自然不少反对,但徐文荣看得更为长远:那么多人过来,一年的消费多少?旅游产业链不就形成了?
果然,全国各地的剧组闻讯而来,《英雄》、《无极》、《甄嬛传》、《琅琊榜》、《伪装者》、《花千骨》、《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是在此拍摄完成。
《满城尽带黄金甲》剧照
有剧组就有明星,有明星就有游客,再加上一大批仿古建筑,
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雏形显现。
据统计,横店影视城已经累计接待剧组1600多个,拍摄影视剧近5万集(部),国内三分之二的古装剧出自横店,累计吸引游客突破1.3亿人次。
就连外媒也忍不住赞叹:
这是东方的好莱坞!
2016年,横店集团营业收入631亿元,资产过千亿,作为这一切的缔造者,徐文荣却在横店集团并不占任何股份。
在1993年的股改大潮中,徐文荣独创了社团经济模式,
资产的所有权并不属于他个人,而是社团范围内的成员共同所有(即共有)。
目前,横店集团的所有权,掌握在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东阳市影视旅游促进会、横店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工作委员会三个社团法人(合称为横店“三会”)手中。
而徐文荣没有股份,只是领取工资和“一点奖金”,他从未公布过资产,也拒绝入选慈善榜与富豪榜。
但在他管理横店集团期间,
社会公益投入达70亿元
,医院、学校、污水处理厂、发电厂都在横店建了起来。
横店夜景
2001年,66岁的徐文荣退休,之后,他开始第三次创业:
建造一座圆明新园。
这是徐文荣一直以来的心愿,让大家见证中国传统文化曾经的辉煌,同时提醒大家不能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由于离开了横店集团,这个项目完全靠他自己个人集资,银行不肯借钱、又被举报非法用地,他十分委屈,甚至写好了遗言:圆明新园没建好,下一代要帮我建。
历时近10年,几经波折,在2017年圆明新园终于成为了现实,
但徐文荣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当地居民的收益
:5年内年游客量可达4000万人次,带动第三产业收入500亿元,就业人数10万以上。
圆明新园
靠“收粪便”小试牛刀
40岁开始创业
3年赚得5倍利润!
1935年,徐文荣出生于浙江东阳,爷爷和父亲都是卖冰糖葫芦的,虽然赚不了多少钱,却给年幼的徐文荣心中埋下了经商的种子。
60年代时,徐文荣还在东阳农村当农民,偶尔听说地广人稀的安文山区种玉米肥料奇缺,而他知道有一种比尿素肥力还高的农家肥“马桶砂”(大粪积在马桶壁上的固状结晶体)。
凭借信息优势,徐文荣向公社提出“以肥料换粮食”,征得同意后他数次北上上海,挨家挨户收“马桶砂”,收集了1500多斤,最后不仅换回了1000多斤玉米,他自己也赚了1200元。
徐文荣没有留下这些钱,除了少量留给家里应急,他把所有的粮食和钱都分给了村里的低产户。
这件事算是徐文荣创业生涯的“小试牛刀”,但却深刻展现了徐文荣的为人:
一是
胆大
,别人不敢做、没把握的事情徐文荣就是敢做;
二是
无私
,赚钱不为个人,而是为了让大家一起致富,一起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