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财经
新主流财经门户凤凰财经官方微信:众多精品栏目总有一款你喜欢:涨停板复盘,追涨股,只做强势股;财知道,不同视角读懂新闻背后;小报告,以小见大读懂大时代;连环话,一张图让你看懂热门财经事件。全球华人都在看的财经公众号,你值得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世纪经济报道  ·  王健林,突发! ·  昨天  
丽水在线  ·  时间确定!要降! ·  昨天  
丽水在线  ·  时间确定!要降! ·  昨天  
央视财经  ·  微信、DeepSeek,大消息!网友:太王炸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财经

高层最重视的经济问题,这个关乎所有人!

凤凰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16-12-20 15:53

正文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作者:宁向东,个人公众号:课外的话(ningxiangdong_qh)


本文是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宁向东 教授谈高层高度重视的四个问题之一: 金融风险有所积聚。 要知道,不良资产率的上升,坏账水平的提高, 与每一个有银行储蓄的人密切相关。


最近,中国经济领域最大的事情莫过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在宏观经济方面,会议做出了明年的规划。我的理解是: 松一点的财政政策,相对今年偏紧一点的货币政策 ,同时, 强调化解和处置一批金融上的风险点,继续防止资产泡沫。 我特别注意到,中央对于处理金融风险的提法逐步明确,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金融风险究竟有多大? 没有人说得清。风险永远存在,就好比我们每天在街上走,那么多车,总是有危险的。但要说清危险有多大,就不是那么容易。 我来提供一个数据,大家就可以由此来判断金融体系的发展是否正常。


美国是世界上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华尔街、芝加哥、波士顿,金融机构到处都是,金融业极其繁荣。 但是,美国的金融业对于GDP的贡献,也只有6%~7%。 2015年, 中国金融业对于GDP的贡献是9.5% ,今年略有下降,但到年中也还是在9%左右。这个数字合不合适,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 位于华尔街的纽约证券交易所

当然,你也可以说没事。就好像我们到一些小城镇去看,行人在马路中间乱走,汽车也在路上乱开,但是,好像大家也都活得好好的。如果你这样想,那请查查数据,然后算一算,到底是在规矩的地方,车祸死人多;还是在乱的地方,危险更大。

2015年,我国的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化解金融风险。大家都知道,这主要是因为在当年的春夏秋发生了股市的大起大落,千股跌停。 坦率地说,我认为这就是由于错误地理解了资本市场的功能,错误地引导了舆论和趋势 ,所以,两个月就攻克了5000点,但很快又跌回了原形。

记得2014年底,和几个金融领域的朋友吃饭,我说看到有一轮行情。我当时用了“大行情”这个词。朋友吃惊地问我:“看到多少?”我说:“3500”。大家就笑了。后来想,他们也许是笑我太保守。我也没想到,后来股市走到了5000点。我在4000点之前下了车,后来因为看到主流媒体的社论,又不得不重新买票上车。

2015年,我最大的人生阅历就是经历了股市崩溃,千股跌停。以前,我在读美国经济史、华尔街历史的时候,读到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觉得远在天边,好像也没几个经济学或金融学教授,在交易所里切身感受到大崩溃是什么。



▲ 2015年6至9月,沪深两市多次发生“千股跌停”,配图为9月1日相关指数详情。


我这次能经历这个过程,而且关键点一直盯在盘口,补上了作为经济管理领域一个学者极为重要的实践课。因此,我一直说,不虚此生。


基于那次坐过山车的经历,我觉得,2016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性地解决金融风险问题,因为2016年更加强调所谓的“供给侧改革”。 在这个大背景下,就更应该强调金融的稳定功能,而不是“创新”功能。


但是,在今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甚至可以说,直到现在,我并没有看到金融风险得到制度性的化解,反而还有不同程度的累积,银行不良资产的比率开始明显增加。

据银监会的数据,到今年9月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大约是 1.5万亿 ,不良贷款的比率攀升到1.76%。还有一类贷款,因为最容易转化为不良贷款,叫关注类贷款,这类贷款的占比在9月末也达到了 4%以上 这都是很有警示性的数字。


我一直有个观点,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应该相对滞后一点。 当然,现在也不超前,但是有点疯狂。我觉得金融改革应该滞后,金融的国际化开放程度也应该相对慢一点,金融应该求稳为主,让实体先活起来。并非我不认为金融体系重要,而是因为金融市场的特点决定它不能被看成是一般的市场。

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最大的差别就是“搏傻”。 在商品市场上的产品,大家即使不知道它是怎么做的,也起码知道它的功能。你不会做特斯拉,但你知道那是一种新能源汽车;你不知道VR是怎样拍摄的,但不妨碍你带上头盔,体验一下眩晕感,然后你决定愿意花多少钱去买它。


这就是商品市场里很重要的:产品制造者和消费者的信息可能是不对称的,但对产品的功能效用是有理解和感受的。



博傻理论 ,是指在资本市场中,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


但是,金融市场上的产品却不是这样的。 除了设计者,恐怕没有人知道复杂的交易结构背后是怎样的收益水平、风险结构与期限安排。甚至,有些产品连设计者本人都不知道,他一旦推出之后,将会给整个体系带来怎样的“蝴蝶效应”。


更重要的是,一旦坏产品以创新的名义进入交易之后,金融市场的后果会很麻烦。当三星手机爆炸,我们可以通过召回的方式来解决。然后,大家在飞机门口贴上一个警示:严禁携带note 7登机,这就可以了。

但是,金融产品一旦出了问题,波及面会非常大,会给实体经济造成很大打击,而且要花很长时间才可能让经济有所恢复。所以,我一直主张金融市场应该相对保守一点,步子应该慢一点,稳定为主,创新为辅。


有人会说,你反对金融市场的改革创新。这个帽子太大,我戴不起。我读金融史有这样的体会: 所有的金融危机,都有一些必要的要素。


第一 ,有一群有钱而智力又不够的人想不劳而获;


第二 ,有几个绝顶聪明的设计者,可以设计出只有他们自己理解和控制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


第三 ,有一些胆子大的人、甚至是疯子,在利用设计者操控市场;


第四 ,高高在上的监管者,他们不了解市场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但自我感觉很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