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题目下方
历史震惊你
关注中国顶尖文化平
来源:
我们爱历史
微信号: his-tory
东汉和平元年,即150年3月4日,东汉王朝的南阳涅阳县,即今天河南省邓州市张寨村,一个孩子的出生,却远比所谓元首枭雄,有着更加璀璨的光芒。因为他的到来,两千年来,无数挣扎在病痛里的人们,看到了更多生命的曙光。而悠久传承的中国中医,更视他为不二的祖师爷!
这个地位远远重于帝王将相的传奇人物,
就是中华医圣——张仲景!
而比起好些名医的世家传承,甚至草根身世来,医圣张仲景,却是个绝对的另类,他的家庭,
是当时东汉王朝的官僚世家,
虽说比起名门显贵有差距,生活却还优越,家里的藏书尤其多,家风传承很好。作为这种家族的子弟,在那个已经基本看出身的东汉中后期,更是生在了蜜罐里,基本是到点出山做官,享受优厚生活。
可是张仲景很快就发现,这样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哪怕是在家读书时,家里的浩繁藏书里,
有一类图书,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医书
。
哪怕读经史子集时,里面的医学故事,也常令他拍案叫绝。这个旁人看来陌生的领域,于他却有着无比的吸引力!
而也在看过了身边太多事情后,张仲景越发认定,自己一定要走上这条路。那个年代,正是东汉瘟疫肆虐的年代,从东汉中期起,
鼠疫就像恶魔一样,常年在中华大地上徘徊,
甚至就连锦衣玉食的东汉皇宫,皇子皇孙们染瘟疫而死,都是常见的事情,民间的情况,更是严重到恐怖,就以张仲景晚年回忆说,自己的家族,大约同辈的亲人们,有七成都死于伤寒瘟疫,各地的情况,甚至到了“室室有号泣之哀”的地步,悲情的场面,从小就耳濡目染。
比起这般悲情的场面,作为一个官宦子弟,他看到的官场圈子,场面却是更悲情,
官僚们要么互相倾轧,要么就是成天空谈无用的学问,
毫无治民的经验,少年的时候,眼中还无比神圣的官场,随着年岁越长,却发现越发可笑。难道作为一个官宦子弟,自己以后要走的路也是这样?不!绝不!
也正是在看过了太多类似的场景,小小年纪的张仲景,心中对医学的热情,终于烈火一般燃烧起来。十岁的时候,就拜了当地名医张伯祖为师,
开始了学医之路。
如果说先前的张仲景,好似少林寺里看守藏经阁的少年,早就把各种典籍一一涉猎,那么在拜张伯祖门下时,他开始的,就是更加艰辛的修炼之路。
这位张伯祖先生,当时就是南阳头号医生,更是治疗伤寒瘟疫的高手,
年纪轻轻的张仲景,不但在他门下学文化,更要一次次给他打下手,亲眼看着他诊治各种伤寒病人,年岁大点的时候,还要亲自上手帮忙,就这样二十年时间,多次亲身实践。
这段经历,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只要稍微脑补一下医学常识,就知道这一条路,简直就是每天在敲死亡的大门,伤寒瘟疫的传播速度,了解一下世界上几次重大的瘟疫,就知道有多恐怖。以张仲景自己的话说,曾经在一天之内,见识过十多种不同的伤寒病例,而且接触到病人的患者家属,也都无一例外感染。
每一次的抢救,几乎就是与死神擦肩。
幸运的是,张仲景熬了过来。
他在这个领域里,越发展现出卓越的天才,
甚至到了三十岁时,已然是在洛阳都十分知名的医生。当然在大家眼里,作为一个官宦子弟,他的医生身份,也不过是在玩票而已,由于有过不少成功治疗的经历,他和诸如刘表这些名流人物,也都有了良好友谊,凭着这好人脉,他三十岁左右的时候进入了官场,到了建安年间,更是官升一步,
荣任长沙太守。
在好些人看来,这位年轻时候的医学票友,现在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官僚了。但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场任命,竟然会是这位医学爱好者,
人生重要的分水岭。
在东汉那个年代里,官场的一个硬规矩,就是“既官勿医”,既然要做一个官员,那就断了亲自行医的念头,这就是东汉王朝的体面。可是,张仲景为官的年月,却是个特殊的时期:
建安时代。
说到这个时代,文学爱好者们很熟悉的,就是著名的建安文学,但是当时老百姓们最熟悉的,却不是离他们很远的文学,却正是近在咫尺的瘟疫,
就是在建安年间,早就肆虐多年的瘟疫,已经到了空前恐怖席卷的阶段,
张仲景在任的长沙,更是出名的重灾区。以张仲景自己的话说,很多当地的乡镇,由于疾病肆虐,已经变成了空城。面对空荡荡的城镇,张仲景终于下了决心:规矩!不要了!
他正式在府衙打开了门,规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端端正正的在大堂里,为当地百姓诊治。每到这时候,
平
日的官员张仲景,就变成了医生张仲景,
多年修炼的医学才能,更是完美的施展,哪怕遇到无法诊治的病,他也会不辞劳苦找到医法,甚至放下官员的架子,主动登门求教!
于是,就好像残酷的车轮战一样,医生张仲景,以惊人的毅力,完成着这个艰巨的治疗工作,而他的治疗经验,也是越发丰富,眼看着治理伤寒,信心越发的足,可是宦海浮沉,却越发的心寒,此时的大汉王朝,已经是末世,
瘟疫如此严重,救灾却十分低调,
各级的官员人浮于事,百姓的死活根本不放在心上。可以攻克得了瘟疫的张仲景,却苦于医药缺乏,得不到上层的支持,依然眼睁睁看着大批病人死去。这种无能为力的痛苦,彻底刺痛!
终于,到了五十五岁那年,张仲景终于认定,指望自己来救瘟疫,是救不过来的,指望朝廷,更是不靠谱的,唯一的办法,只有继续离经叛道:官也不做了,带着全家去岭南隐居,
为了一件比坐堂瞧病还要重大的事:写书!
他要写一本书,一本包括了所有伤寒杂症治疗方法的书,里面要写明白各种症状,明白的让老百姓都一看就懂,更要有各种靠谱的治疗方法,不但要有疗效,更要有细化区分的针对治疗。为了这个理想,他开始了人生最艰辛的阶段,在岭南忍着寒苦生活,过着离乡背井的日子,躲避着战乱肆虐,一笔一笔,写下这个理想。虽然直到公元285年,他的灵柩才得以返回故土,但他成功了,
这本书,就是《伤寒杂病论》。
在西晋年间,西晋人王叔和将这部书整理后,终于流传天下,之后历经汉唐宋各代,书中有关治疗瘟疫的宝贵经验,得以代代流传。在恐怖的伤寒瘟疫面前,这本历经心血的图书,虽然有好些内容散失,但核心的思想保存了下来,并在之后中国一次次瘟疫灾难中得以验证。
它好像一盏明灯,给中国人照亮了一条战胜瘟疫的路。
如果没有这本书,我们可以想象欧洲黑死病的恐怖惨状,而同时代的中国,因为这本书,炎黄子孙才多了一把抗击瘟疫的盾牌!
于是,还是以生命无价的名义,这一天用粗浅的笔墨,我们写下他,写下对一个伟大医生的敬意。
一个尊重医道的民族,才会有真正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删除,
或支付稿酬。
谢谢。Q1220398097
为你精选10个优质微信号给你生活的养料,喜欢就长按关注。
圣盏堂
jianteabowl
读史知今
iiihistory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添加关注
古典与文化
iiiclassical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添加关注
读书智
idushuzhi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添加关注
经典读物
JDDWWX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添加关注
她阅
SHE-READ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添加关注
吃喝玩乐爱北京
CHWLABJ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添加关注
国学文化与生活艺术
GXWHYSHYS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添加关注
每日精彩正能量
MRJCZ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