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原理
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原理

一张颜狗的大脑解剖图

原理  · 公众号  · 科学  · 2017-09-25 21:5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文经授权转发自微信公众号

“刘小拿浮生记”


面孔的“美丽”长久以来属于美学 (aesthetic theory) 研究的一个分支,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在生物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风靡起来。研究表明,生物对于“美貌”的感知是天生的 (Langlois et al., 1991) ,甚至跨越种族和文化 (Jones and Hill, 1993; Cunningham et al., 1995) 。换句话说,“颜狗”这件事情是与生俱来且不可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美是共通的。人类共享着一套审美标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吴亦凡,也觉得年轻时的小李子惊为天人。




显而易见的是,如果这套标准存在,它并不是严格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我家男(女)友就是看起来比别人家的更好看!杨洋和陈伟霆的粉丝对最帅的标准也能撕出个吉尼斯纪录。抛开护短的小心思,有人解释说,这是主观上的审美差异。那么这种主观性差异又来源于何处,让某个人对你格外具有吸引力呢?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有趣的审美共性和主观差异。看看什么样的脸看过就惊艳了时光,什么样的人又是第二眼美人?


见过的都说美:如何定义一张“美丽”的脸


日常使用的“美丽”一词往往包含价值评判,而在科学研究中它仅代表“面孔吸引力”,用来衡量受欢迎的面部特质。人在婴幼儿时期就可以感知美丽与否 (Slater et al., 1998) ,所以人对美貌的倾向是天生的,小时候我们不就比较喜欢漂亮的幼儿园老师吗?美丽的面孔可以激活与情绪调动和奖励相关的脑区,如眼窝前额皮质, 前扣带回和伏隔核等 (Winston et al., 2007; Aharon et al., 2001) , 也就是说观看美丽面孔可以使人情绪愉悦甚至有受到奖励般的效果。核磁共振表明,与好看的人建立眼神接触时,奖励中枢腹侧纹状体会更兴奋,即快感更大;不能时则会相对失落 (Kampe et al., 2001)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每次撸完爱豆的美照和视频都会有一种满足感吧~



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美丽面孔令人愉悦的原因不全部但多数与生存和繁殖优势相关,譬如交配成功性高 (Pashos and Niemitz, 2003) 、收入潜力大 (Frieze et al., 1991) 或者长寿 (Henderson and Anglin, 2003) 。而这些有吸引力的特质之于人类并不比抗倒伏性或者耐寒性之于小麦更高级。基于对面孔吸引力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如下五条比较重要的“审美法则”:


1. 对称性


观看下图:


图片来源:《看脸》


左侧的面孔稍显不对称,右侧则经过电脑处理后显得更加对称。是不是右边看起来更好看一些?

对称的脸比不对称的脸更加有吸引力。这一点在欧洲,日本和中国的被试者身上均得到验证 (Komori et al., 2009; Jones et al., 2004;Rhodes et al., 2001) 。一些科学家认为,对称性的吸引力来源于它所反映的基因发育稳定性。譬如,不整齐的牙齿改变下颌发育形状,亦可能导致龋齿,从而引发咀嚼不对称,因此咬肌发育不对称。对称的特质至少反映了基因的稳定和有效表达。


2. 平均性


研究证实,平均后的面部,不论种族所属,都看起来比较有吸引力 (Little and Hancook, 2002; Rhodes et al., 2001) 。下面各图分别是平均后的欧洲脸 (高加索人种) 与日本脸。


图片来源:论文(Perrett, et al., 1998)


平均后的面部反映了这样一些特征。比如对于女性来说,较为受异性欢迎的女性化特征为大眼睛,高颧骨,厚嘴唇,细眉毛,小巧的鼻子和下巴。

平均脸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它远离了各维度的群体极端值,反映了稳定的基因发育可能性。越近于此类特征的人类越容易在进化中被筛选出来,因而这种特质也被打上了“美丽”的烙印。


3. 皮肤质地


科学家们在寻找“平均脸”的过程中发现,皮肤质地由于计算多图平均值而掩盖了色斑、痘印,达到类似美颜APP的磨皮效果,并不能真正反映大众肤质。不过单独的实验也表明,皮肤质地对面部吸引力有显著影响 (Matts, 2008) 。一向以审美好颜值高著称的井柏然,在外媒高清未P镜头下,好像也并没有那么好看了,毕竟跟印象中的顺滑肤质真的差得有点多。



所以男生们不要再抗拒使用护肤品什么的啦,每天用用洗面奶,这样至少可以给颜值加2分哟!


4. 两性异型

(Sexual Dimorphism)


男女的面孔受睾丸素和雌激素的影响会呈现出天然的区别。比如,男性睾丸素水平与面部宽度相关 (Lefevre et al., 2013) 。 相较女性,男性拥有更方正的下巴,更宽的脸庞,更薄的嘴唇,占面部比例更小的眼睛,略低的颧骨和更为厚重的眉毛。这些面部特征即为两性异型,也同时是第二性征的一部分。

这些面部区别使得面孔吸引力,对于异性恋男女人群来说,标准不尽相同。

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的女性化特征越明显越具有吸引力。面对一组越来越女性化的肖像,无论是真实肖像还是电脑合成图片,无论短期交往还是长期交往 (即考虑组建家庭) ,日本和欧洲的男性被试者都更倾向于与更加女性化的对象约会 (Perrett, et al., 1998) 。看来,女性魅力满满的小姐姐确实被大多数男性所喜爱吧~



必须强调的是,行为层面的心理学研究并不提供直接的生理证据。所谓的“女性化特征偏好”中有多少属于生理原因,又有多少源于社会文化构建,依旧有待讨论。

对于女性来说,情况则有些复杂。既有研究显示日本和欧洲的女性偏向于长相更为柔和的男性 (Perrett, et al., 1998) ,又有研究表明女性偏向于长相更为阳刚的男性 (Johnston et al., 2001)

这种看似矛盾的结果一定程度归因于睾丸素的双重影响。一方面,睾丸素会抑制免疫系统效能,反向显示出了“睾丸素水平高的男性拥有更强大的免疫系统”这一事实,否则他将难以承受这项“负担”。另一方面,高睾丸素水平的男子的面部特征容易显得控制感比较强且冷漠,也有研究指出他们在社交方面略显激进,不擅长配合。

故而在择偶方面,男性化特征较为明显的男子表明了良好的免疫系统与基因,而面部柔和的男性显得更加温和,看起来更能胜任父亲和丈夫的责任。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长相精致如鹿晗、杨洋会有那么多迷妹儿,而行走的阿尔法胡军、吴京也能收获一堆星星眼。




当然,如果能够“穿衣显瘦,脱衣有肉”,使得两种气质兼具,像是吴彦祖这一类的,妥妥的9分男神没跑了。



两性对面孔成熟度的不同偏好一定程度上与两性异型相关。较为女性化的面部比起男性化面部更加接近婴幼儿或少年时期的人类面部特点 (大眼睛,小鼻子,小下巴等) ,故而被认为更“年轻”,具有幼态持续性;相反的,较为男性化的面孔则背离婴儿面孔标准,被称作“成熟沉稳”。因此在择偶过程中,“男性偏好年轻,女性偏好成熟”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怎么说来着,怎么说来着,男生才是最“专一”的,不论他们多少岁,永远偏爱20来岁年轻姑娘的脸。反之,女生对于吴秀波、李健这一类的大叔也是控得不要不要的呀。

生理状态也可能导致两性对吸引力特征的偏好变化。男性的睾丸素水平在一日之内就能变化得“波澜壮阔”。而女性即使受激素影响较小,也会出现比如,相对于处于黄体期的女性 (雌激素较低,不易受孕的阶段) ,处于排卵期 (相对容易怀孕,雌激素较高) 的女性对于短期交往的男性伴侣的选择,略偏向更具男性化面部特征的个体 (Perrett et al., 1998) 这类偏好。


5. 表情


表情和对称性、平均性等一样,能够传达重要的面部信息。不同性在于,它似乎不通过显示基因优良来增强吸引力,而是直接刺激大脑的奖励中枢。实验表明,

积极的目光接触会调动对方大脑中的奖励系统,且直视比侧视更为有效。微笑可以使前眼窝皮层兴奋,带来积极美好的感受 (O’Doherty et al., 2003)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新垣结衣治愈力满分的笑容根本移不开视线。




情人眼里出西施:那些不完美却更美丽的脸


诸多研究指出,“审美法则”里的对称性和平均性是最为关键的。平均性对于面孔的吸引力在统计学上极为显著,因此平均面部特征有助于靠拢美丽。但是美丽太过复杂,有部分不能为平均性所解释。平均的脸比较美却还远远达不到最美。娱乐圈的女星们绝大部分都可以说很美,但要能够青史留名,像是范冰冰、刘亦菲、王祖贤这一类哪怕在演艺圈也可以以美貌著称的大美人儿,一定有一些平均脸所不具备的独特点。




大美人们的面孔往往高于平均脸的颜值水平。美丽面孔的独特性同样是我们欣赏的内容。

独特性审美标准比较多样,根据来源我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源于面孔主人本身的面孔独特性,另一方面来源于欣赏面孔的客体所具备的种族、文化或认知经验的独特性。

对于第一类独特性,就观察而言,更加美丽的面孔在某些具有吸引力的面部特征上是区别于平均值的,比如更大的眼睛,更厚的嘴唇或者更小巧的下巴。




而针对第二类独特性,有人可能会讲,“我欣赏不来外国美女的美”。但是一个出生在国外的亚裔可能更能欣赏Angelina Jolie (安吉丽娜·朱莉) 的风情。个人的后天经验似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审美标准。对区别于共性美貌特征的感知更像是在后天环境孕育下的灵活标准。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来讲讲心理学上一个已被验证的“ 面孔模板分析 ”假想 (Valentine, 1991; Leopold et al., 2001) 。它能够解释很多文化、种族和经验反向影响面孔吸引力水平的原因。

人类对于面孔的识别方式具有异于其它任何事物的特殊性。不同于识别房子车子时的线条与色块组合,我们可以通过毫秒级别的“整体识别”对人脸进行身份与表情判断,之后才是五官的“局别识别”。为此,人类甚至进化出了一个特定的脑区:双侧颞叶的下部的梭状回面孔区。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中黄色区域大致为梭状回所在位置,大约位于双侧耳后的一小片区域。其中,右侧对于面孔识别更为重要。

当我们对面孔进行整体识别的时候,“面孔模板分析”假说认为这并不是一个从无到有勾勒的过程,而是与现成的“面部模板”对照并记录差值的过程。正如在一张世界地图上,若以中国为基准点,我们可以判断俄罗斯和巴西哪个离它更远。当进行面部识别的时候,我们心中会涌现一个“面部模板”作为中心参照物,它往往是我们经验记忆中面孔的平均。被观察的其它面孔则以点的形式分布在以该模板为中心原点的平面坐标系中。如此,一张“面孔地图”绘成,与地图中心点的距离远近决定于与模板的相似度,越相似,越靠近。


图片来源:果壳网


假设此图最右侧面孔是位于面孔地图中心的面孔模板,则其它四个男性面孔自右至左逐渐远离面孔地图中心。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看到“网红脸”会觉得不舒服:一方面,人脸的整体识别模式可以迅速捕捉极其细微的五官分布异样感,即使她们的五官拆开来看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我们天生的面部识别系统以人工智能也无法比拟的精密性准确给出了复杂计算后的判断;另一方面她们整容后的面部特征距离我们面部模板的中心点较远。毕竟亚洲人是不太会有“5毫米宽的欧式大双眼皮”和“从山根就开始挺立的鼻梁”的。




面孔地图还可以解释 异族效应 ”。


我们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白人演员或者黑人球星长得差不多?这是因为,我们见到过的其他族裔的面孔较少,靠经验获得的中心面孔模板模糊不清,故而区别辨认起来更费力。比如对于一个亚洲人来说,杨幂的脸就比Taylor Swift (泰勒·斯威夫特) 的更近似于模板,因而更靠近坐标中心位置。那么,杨幂的脸对于他来说更容易识别和记忆,也更容易受到偏爱。




也正因如此,虽然我们能够辨认异族里更美的面孔,但由于它与个体心中的平均模板人脸的显著差异,我们在心理上并不一定能适应或欣赏这种美貌。而我们推崇的“混血脸”则是特例。他们占据了靠近模版的本族优势,又获得了异族更大的眼睛和更深邃的轮廓,属于锦上添花。当然混得不成功的自然不见于大众视野了。



图为非裔女星露皮塔·尼永奥,出演《为奴十二年》,2014年登上了《人物》杂志封面,同时获选由该杂志评选的年度“最美面孔”。她拥有平均美人脸的面部特征,大眼、高颧骨、小鼻、厚嘴唇、小下巴,但是由于迥异亚裔的肤色和更加夸张的五官比例,我们看到的第一反应大多是:什么鬼!这怎么可能是全世界长得最漂亮的人?

更加极端的例子来源于一些相对封闭的部落文化:泰国的一个部落以长脖为美。排除文化因素造成这种审美的社会规范,面孔模板分析效应可以一部分解释为什么这种审美更易被部落中人接受。如果自出生以来,身边的人皆有长脖子,久而久之平均面孔模板中的脖颈部分就会长于平均水平,更能够欣赏长脖美女。



除此之外,面孔地图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 适后效应 ”。

为什么看久了的脸似乎更加顺眼?不止是男(女)友,朋友、家人也似乎比陌生人更加好看。这是由于,熟人在你面前的长期曝光。而我们的中心面孔模板受后天经验习得的影响,增加了熟人面孔特征在中心面孔模板中的权重,因而更加靠近个体心中的平均脸水平,所以不仅辨认起来更加省力,而且更顺眼。这也许正是“日久生情”,“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由来。所以大家如果想要得到男神、女神的青睐,多去他们面前混脸熟是真的有用哟!

另外,这其实也是人们会高估自己长相的部分原因,毕竟我们每天都会在镜子里看到自己啊~



看脸的人常被大家略带贬义地称作“颜狗”,以貌取人也常被我们所批判。但实际上,“看脸”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一种本能。从神经学和心理学探究人类对于美貌的感观也是一次对“美丽迷思”进行祛魅的过程。追求美丽是我们的本能,但同时,我们也不禁思考,有些“美丽”是否是被社会规则和消费主义构建出来的?

除此之外,审美具有超越性。美始于生理,却绝不止于生理。对于面孔之外的幽默感、同情心、正义感等人格特质,抑或是与传统男女特征有异的性别气质,保持开放、包容的欣赏心态,正是超越生理本能进行多维度审美的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和表现。

不管怎样,以后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一句,颜即“正义”。


本文内容以华沙所著的面部识别科普书《看脸》为基础。该书及其余参考文献均在下方列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