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
你怎么看汉末各地军阀的实力对比?
汉末不仅是英雄辈出的精彩时代,也有被群雄光芒掩盖的民族大迁徙。
在帝国的西北边区,声势浩大的羌人起义让凉州户口十不存一。在正北方向,匈奴、乌丸部落民的足迹已深入到淮北。而在广袤南方大地,本地森林之子的反抗更是此起彼伏。于是,几乎所有的军阀势力都会用这些人当兵,以期最快获得现成战力。
公元191年的界桥之战,就成为不同蛮族武装体系的对抗。
为了争夺翼州的控制权,公孙瓒和袁绍两股势力大打出手,并将各自接触到的蛮族士兵与战术也同步带入战场。
出生幽州本地的豪族后裔 公孙瓒
出身幽州豪族的公孙瓒,原本只是自己家族的庶出,且为人不善钻营。
所以本人总是不受家族和地方士人的待见,只能凭借着胯下骏马和手中弓箭闯荡一番事业。早年间,他就担任辽东属国长吏,曾率领数十骑兵从正面击败鲜卑对手。由于他常骑白马出战,所以被周围的胡人称作“白马将军”。
公孙瓒的骑兵 是各方军阀中的精锐
随着汉末的皇权旁落,公孙瓒也逐渐在幽州当地建立起强大的军镇体系。
亲手组建了的白马义从部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骑兵军团。其成员大都有胡人佣兵和胡化的本地豪强组成,规模达到数千。他们采用草原少数民族的惯用战术,通常以灵活机动的骑射战术骚扰敌军,等到对手因不胜其扰而出现阵型松动,再从缺口处策马猛冲。每人还都尽量配备白马,因此在混乱的战场都特别显眼。
袁绍已经控制了翼州大部分地方
但与此同时,南方的袁绍也在顺势崛起。
凭借着四世三公的家族声望和自己的出色公关能力,已经在黄河两岸的冀州与青州具有很大影响力。为了完全控制整个冀州,势必同居于更偏远位置的公孙瓒发生冲突。后者也很快以兄弟被杀为借口,集结庞大的部队杀向南方。逼着袁绍亲自准备精锐人马,到界桥阻击这些胡化程度极高的强敌。
界桥之战中的双方部署
此时的公孙瓒,麾下拥有30000步兵和近10000名骑兵。
他将全军分为4组,把步兵被部署在战线中央,两翼是普通骑兵执行掩护,自己统帅的精锐部队在二线作为预备队使用。显然,骑兵发挥好坏将影响全军的胜负概率。
袁绍兵力与对手大致相当,但骑兵骑兵比例较低。
他就只能命令原冀州刺史的部将麴义,带领1800名士兵作为前锋,以此试探和消耗对手实力。自己则和其他主力部队押后待动。
袁绍的部队不少 但骑兵比例较低
由于此前爆发的大规模羌人起义,让不少将领有机会磨炼出高强军事技艺。
早年活跃在凉州前线麴义,就是类似董卓的边区佼佼者。
通过一系列对羌人的和与战,他的军事指挥风格也不免与之趋同。既熟悉游牧骑兵的机动套路,又有内地所罕见的重步兵传统。麾下步兵都擅长使用长矛协同作战,远比一般的关东部队更为坚韧不拔。他为此挑选出800死士,用长矛+大盾牌的方阵挡在全军前列。后面还有千名弓弩手掩护,对敢于接近的骑兵形成威慑。
公孙瓒对于这队步兵毫不在意,准备先用骑兵加以围歼。
甚至不惜出动自己的白马义从,准备以前哨战胜利震慑后头的袁绍主力。随即,大量的骑兵从两翼包围800死士,射出漫天箭雨扎向严密队列。后者也不急于还击,停在原地默默忍受洗礼。这个举动也让公孙瓒觉得对方已遭完全压制,可以被骑兵的冲锋所轻易屠杀。于是,大批幽州骑兵收起手头的弓箭,以长矛和刀剑扑向方阵。
麹义
的步兵方阵 让幽州骑兵难以对付
然而,等到幽州骑兵靠近,沉寂多时的麹义部也终于发起反击。
弓弩手故意在如此的近距离内设计,给予缺乏防护的轻骑兵以极大杀伤。但这还不足以让所有人产生动摇,后续骑兵依然以极快的速度冲到步兵阵前。但他们也无法突破大盾牌防线,只能停下来以长矛向下刺击。由于此前没有遇到如此顽强的对手,精锐的幽州骑士和也很快变得士气不振。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被这一小撮人完全牵制。
幽州骑兵很少遭遇能顽强抵抗的步兵
这时,袁绍才下令余下的全军出击。
体力旺盛的他们,顺势击垮了疲惫不堪的幽州骑兵,并顺势压迫没有两翼掩护的公孙军步兵。后者直接放弃抵抗,争相在追杀来临前逃离现场。但袁绍的其他步兵,显然没有教习凉州传统的麹义部要重视队列。忙于追击的他们,很快就与袁绍的预备队拉开巨大差距,形成并不必要的空隙。
凉州系步兵 成为袁绍获胜的关键
面临全面失败的公孙瓒,也敏锐的捕捉到这点,收拢了几千名骑兵把对方团团围住。眼看斩首计划即将实现,幽州骑士的煞星麴义又一次突然出现。
麹义的步兵已完成调头,用长矛冲锋将幽州骑兵都驱逐出去。
至此,界桥之战以袁绍反面的大获全胜而落幕。
此战改变了两位枭雄间的强弱对比,遭严重削弱的公孙瓒的势力大不如前。他后来曾尝试发动多次反击,但大多无济于事,最后只能在易京自焚身亡。袁绍则利用胜局成为北方的头号人物,在遭到曹操的反扑前都鲜有人能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