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摄影君和新年又一起扑面而来了。在新年的第一期,我们关注的是一件很酷的、一般人都做不了的事儿——行为艺术。
行为,立照为证
摄影是行为艺术家记录和传播作品的手段和媒介之一,也是公众了解行为艺术的最重要窗口。而且,在摄影收藏市场中,也有不少高价作品出自行为艺术家之手。
本期专题采访了四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行为艺术家。
区志航:行为艺术要进入公共话语体系
区志航是国内唯一凭借行为艺术作品获得荷赛奖的艺术家(2010年《那一刻》系列获第5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当代社会热点组图荣誉奖),他通过在事发场所做俯卧撑的形式,表达对重大公共事件的关注,行为本身也成为了公共事件。
何云昌:行为艺术很好玩,让人迷恋
何云昌于1994年开始从事行为艺术创作,其代表作品中具有高风险的大胆行为非常多,观众看到都会感觉到疼,但他自己却觉得这些都是“很过瘾”的事。
苍鑫:实施行为艺术很像萨满或巫师作法时的状态
苍鑫是1990年代前期非常活跃的“东村艺术家群体”成员,有评论家将其称为“中国艺术的萨满”,他在当代艺术的各种实践和深刻的中国精神传统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
赵半狄:我的叛逆期很长
1996年起,以“现实主义”绘画的精湛技巧而闻名的赵半狄转而运用作为流行文化形式的广告摄影与作为象征符号的可爱熊猫形象,用一系列行为表演巧妙地介入彼时方兴未艾的社会状况,但作品又不能简单地归类于行为艺术。
吸睛的影像故事
解构家庭关系之谜
美国摄影师丹尼尔·科布恩把镜头对准了处于矛盾中的关系。他的作品探讨的是家庭关系中的创伤和悲剧,而创作是在与家人的反复交流中逐渐完成的。反过来,这些照片又成了记录家庭内部对话的载体。
摄影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回到家中,冷静地把家人当成陌生人拍摄,而是与家人携手合作,共同记录家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我是谁?
“身份”一直都是备受艺术家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巴西艺术家莱斯·庞蒂斯对社交媒体环境下,尤其是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中,人们基于外表对个人身份的期待与认知十分感兴趣。
在庞蒂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面部特征、表情和外表如何对观察者的认识产生影响。
“魔力”民族
泰耶·阿布斯多1978年出生于挪威,目前工作生活在奥斯陆。
在丹麦传媒与新闻学院读书时,他一直想拍摄一个关键词是“种族起源”与“遗留”的摄影项目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他决定从自己生活的国家切入,而在梳理大量的文献后,他找到了自己的拍摄对象:与自然密切接触的少数民族——“森林芬兰人”。
来自“外星球”的马丁·帕尔
马丁· 帕尔身上的标签有很多:马格南图片社前主席、最负盛名的英国当代摄影师之一,等等。
瓦尔·威廉姆斯是一名策展人兼作家,这十几年,帕尔一直是她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在采访与马丁·帕尔有关的近百位人士,以及多次采访帕尔之后,她开始撰写一本比较系统的书籍,名为《珍藏马丁·帕尔》。
收藏界“大家”
关耀光这个名字,在中国摄影界并不出名,但在摄影收藏领域,他却着实是一位“大家”,除了曾创造中国单张照片最高拍卖纪录,他还保持着另一个纪录——全球收藏美国摄影家布雷特·韦斯顿(BrettWeston,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之子)作品最多的收藏家。
一场探险
美国摄影学者皮埃尔·奥第艾尔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发生在1990年代的探险故事。
他和同伴共同穿越西伯利亚,记录下即将消失的尤卡吉尔族及其传统文化,发现并拍摄了苏联时期的古拉格(Gulag)监狱,为研究西伯利亚地区文化及历史提供了影像文献。
福利帖
烟花聚会
烟火不仅增添了色彩,弥补了夜景照片天空过暗、没有细节的单调感,还增添了节日气氛,渲染出充满幸福感的时间背景。
在这种情况下,留下一张自己和烟花的合影,也是不错的尝试!什么样的相机和镜头才能胜任这一拍摄任务呢?这里我们为你一一详解。
美丽“小”世界
随着数码影像产品飞一般地进化,拍摄门槛降低,越来越多的人把摄影作为一项爱好,凭借自己对构图和光线的理解创作出让人喜欢的作品。
微距摄影属于应用率较高的一种,如何应用它得心应手呢?我们为你介绍了些小窍门。
一轮儿新评测
左右滑动阅览更多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不变的是《摄影世界》依旧专业吸睛、精彩卓越,不变的是摄影君为读者服务的热忱和真挚,不变的还有你和我都依旧热爱摄影!
2018年,我们手拉手,我们组队,不去“吃鸡”,而是去共踏更具魅力的影像之旅。
更多精彩尽在2018年《摄影世界》1月刊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