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我的祖国》是我国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的经典影片《上甘岭》的主题曲。早在上甘岭战役结束不久,在了解到上甘岭的英雄事迹后,毛泽东主席当即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让国内的广大人民都能感受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教育。后来,擅长军事体裁片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光荣的任务。
可是,在前期顺利完成拍摄后,影片的插曲创作却还没个着落。这可急坏了导演沙蒙。情急之下,他与林彬、曹辛合几个同事费了好几个晚上写了歌词的初稿。歌词写好后,沙蒙找到了他的老战友、曾创作歌剧《白毛女》的作曲家刘炽,邀请他谱曲,并希望这支歌曲跟随电影传遍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久不衰,以此纪念那些可歌可泣的志愿军英雄们。然而,歌词初稿很快就被刘炽否定了,同时刘炽还建议邀请作家乔羽来创作歌词。
乔羽接手后,立即投入了创作。然而,当他提起笔来,却又有些犯难了。这部影片是描写战斗的,按常理歌词也应按这个调子写得雄壮些。但他又觉得这样显得没有反差、对比,效果也出不来。乔羽苦苦地思索着,一个稿子出来了,但马上又被自已否定了。如此来来去去,转眼十来天过去了,却依然没有写出中意的歌词来。正当他为此感到苦恼时,直到突然有一天,他从记忆中长江两岸美丽的江南风光中找到了如释重负的创作灵感。感觉一找到,歌词就顺着乔羽的笔端尽情地流淌在了一张张稿纸上。其后又经过十多天的反复吟唱推敲,他终于完成了《我的祖国》三段歌词的创作。
当刘炽再次看到《我的祖国》歌词时,一下子就被歌词中所描绘的诗意境界所打动了。他决心尽自已最大努力把这首歌曲谱好。这首歌应当是属于全中国人民的,它的曲调也应当是全中国人民所喜爱的。他要为这首歌谱上全国人民喜爱的曲子。于是,刘炽找来解放以来人民群众最喜欢的十首歌曲,为了分析把握这十首歌曲的旋律,把自已关在屋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唱着这十首歌,唱累了就用笛子吹,整整一个星期,足不出户。经过反复吟唱,他终于捕捉到了根据《小放牛》改写的《卢沟问答》中的头两句旋律。他把这两句略改动,作为新歌的引子。引子一打开,创作的灵感便接踵而至,很快,一首优美旋律的歌曲《我的祖国》便诞生了。
1956年电影《上甘岭》播映后,立即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首歌更是乘着电影的翅膀响遍了祖国的大街小巷,成为了影响着几代人的经典曲目之一。
此曲深切地表达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唱出了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英雄主义的气概。歌词真挚朴实,亲切生动。前半部曲调委婉动听,三段歌是三幅美丽的图画,引人入胜。歌曲虽然不同于很多红歌那般曲风硬朗有力,但前半部曲调委婉动听,后半部副歌,混声合唱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山洪喷涌而一泻千里,尽情地抒发战士们的激情,唱出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和英雄主义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