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同学的微信
张华收到了老同学的微信。
长时间不来往,一来肯定就是有所求。
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看到那几行字的时候,他还是有点震惊:
可不可以借我 10 万块,我想投资一套房产。不过不会影响你的现金流,只用去银行办个信用贷,之后我来还。
“当时我有点哭笑不得。那如果他忘了还,
那我还要背个「不良信用记录」。“
最后他选择了忽略掉这条微信。
那天下午他还是有点纠结,这个决定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少了一个朋友。
“少了就少了吧,这样的朋友说不定以后给你挖更多坑!”
其他小伙伴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马上帮他开导。
其中一个补充了句:
你现在没房。他通过你的信用借来钱,炒房赚了,还你本金,你亏;如果市场下行,炒房亏了,没钱还你,你也倒霉。所以,没必要纠结。
(二)老何的钱,一定会借
不过对我来说,老何的钱,一定会借。
一方面是老朋友,知根知底;另一方面是上次的经历,他很靠谱。
为什么这么说?
上次他向我借钱应急,交待完背景后,马上摊开「协议」:三个月还,按照 6% 的利率给利息。
当时礼节性地回复说:你太客气了。
但内心却是很开心,这比大多数货币基金高,不亏。
等到三个月到期,收到短信,银行卡钱到账。
紧跟了一条微信:
谢谢老蒋,钱已汇,本金 XXX ,利息 XXX 。
那天晚上,用他给的利息,请了朋友吃饭。
(三)从预期到信任
之前看一篇文章,里面提了个观点很有意思:
你要多向周围的朋友借钱。
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他的逻辑是这样的:
人和人交往的基础,是信任关系。而信任这件事,需要有事件来论证。
今天你向 A 借了 100 元,明天按时还给他,这相当于为信任提供了论据。
将来某天,真正有急事时,他人也愿意向你伸出援手——因为你有信用。
信用的基础是信任,而信任则是一种预期。
有了良好的预期,之后的决策就自然而然。
(四)不只是借钱
其实,信任这件事,不只是关于借钱。
刚入职的朋友经常会有疑惑,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用武之地。
但是,如果站在领导的角度,你的才华是「你觉得你有才华」,但我不知道啊。
所以,我只能先给你一些基础的,你去证明能做到。一来二往,才能慢慢加量,逐渐接手更重要的事务。
小事是论据,论证你靠谱能干,大事便顺理成章。
又比如维持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