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在湖北省博物馆“极目楚天——
湖北历史文化陈列”即将开放之际,
湖北省博物馆发布了镇馆之宝
“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复原像。
据了解,湖北省博物馆将在近期推出湖北历史文化陈列展,以“极目楚天”为主标题,包括3个各自独立又前后承续的展览,分别是湖北古代文明、湖北近代风云、湖北现当代英杰。展陈面积总计约4300平方米,展陈文物1.6万余件。
“湖北省郧县人头骨化石高精度扫描及相貌复原研究”工作于2017年6月启动,由湖北省博物馆、山西大学、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组成多学科、多领域、跨专业的强大科研团队,历时近八年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研究步骤分为两个部分:
高精度扫描头骨化石和颅骨相貌复原。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高精度工业级扫描仪,多次扫描郧县人1号、2号头骨化石,科学、精准重建郧县人头骨化石模型;
然后以颅骨为基础,以人体头面部的解剖学规律为依据,在颅骨模型影像上,借助雕塑、绘画和计算机图像等造型技术手段,塑上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肌肤、毛发等细部,重建颅骨的生前面貌。
经研究,一号头骨化石,女性,年龄25-45岁,距今约100万年;二号头骨化石,男性,年龄25-45岁,距今约100万年。
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左)、2号头骨化石(右)
为何花费八年时间去复原?据介绍,此次郧县人头骨化石相貌复原,集合了古人类学家、刑侦专家、三维复原专家、旧石器时代考古专家,是世界上首次对距今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开展的科学的相貌复原工作,对古人类化石相貌复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此前,北京人、陕西蓝田人、四川资阳人、安徽华龙洞人等古人类化石均做过相关的相貌复原工作,但因多数古人类化石保存不完整,缺失大部分颅骨关键部位,导致复原像不完美;而保存完整的北京人的相貌复原,中外学者做的结果又不一致。
中外学者探访郧县人遗址
12月5日拍摄的坐落于湖北十堰郧阳区(原为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山脊上的学堂梁子遗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曹忠宏 摄)
12月5日至7日,“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国际学术交流会”在十堰市郧阳区召开。来自国内及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乌兹别克斯坦等中外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等交叉领域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会议。
与会人员分享了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并讨论其在人类起源和演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对郧阳地区的地质地貌进行细致考察。
学堂梁子遗址因发现三具约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而闻名,又称郧县人遗址。
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
地处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江上游左岸,曲远河口西边。是一处集古人类、古动物和石制品三位一体的世界著名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发育有五级河流阶地,保存了100多万年来不同时期的化石和文化遗存。
2001年6月,学堂梁子遗址被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郧县人”已被写入2024年秋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