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战俘营可能是这样的:铁丝网围着,机枪架着。但在中国可不是这样。
一战中国建立的德国战俘收容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虽然对德国宣战,但是并没有正式派出一兵一卒参战。为什么会有德国战俘呢?因为日本打了德国占领的青岛。
战争中德军没有什么激烈反抗就投降了,然后日军俘虏德军4700人,不过有一艘德国S90鱼雷艇在胶州湾击沉了日本海军的高千穗号巡洋舰,导致日本全舰上下包括舰长伊东大佐等284名水兵葬身海底。这艘船上的德军担心投降日军被遭到报复,于是主动找到中国恳求收容以免被日军生擒。
另外在欧洲作战中也被俄罗斯俘虏了大量的德奥战俘,他们被遣送到西伯利亚和远东战俘营进行苦力劳动。。由于难以忍受俄方的待遇,于是德奥俘虏大量设法脱逃到与俄国接壤的吉林省、黑龙江省。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总得有个管饭的地方,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当地中国政府自首。
▲法国战俘营中的德军
没有享受到战胜国待遇的国家,让战俘享受国际待遇
中国人相比日本本来就对德国和奥国没有太多的恶感,而且也不想真正的和德国为敌,中国政府决定“本宽大矜怜之意”,对德奥战俘“妥为待遇,以示博爱”,展现了中国人的善良品性。
据俘虏的德国中尉Mayer回忆,被俄军俘虏后在西伯利亚关押两年,“衣衫污秽,百人一室,其苦楚情形不堪重述”。他于1917年春“设法逸出该地,踉跄道上,备受艰辛……约七星期之久,乃至中国之吉林。”入吉林收容所后,“该所既备有美满之食物,且给有完全之衣履,面貌顿然改观,不复如前此之褴褛不堪矣。较之在俄国时,实不啻天壤之别也”。
▲在朗润园的德国士兵
我们先来看一看中国这些堪比旅游度假村的德军战俘营:
千余名德国、奥地利战俘,在中国的俘虏收容所里,在那曾经的皇家园林、行宫之中,在东北的茫茫雪原之上,踢足球、打网球、荡秋千、玩保龄。幸福快乐地享受着俘虏的待遇。
朗润园朗润园原名春和园,清嘉庆期间属于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到了道光末年,春和园转赐奕欣(恭亲王)始改称朗润园,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纯正的皇家园林。
▲住在朗润园里的德国士兵在画画
西苑收容所里的战俘在网球场,甚至还有捡球的中国球童,这待遇不谈了。。西苑现在北京大学的一部分,曾是皇叔载涛的花园。
▲在万寿寺正殿聊天的奥国士兵
慈溪以前经常在这里吃茶点休息
一个德国中尉写道:“早点时,厨役送来之鱼、肉、鸡蛋、面包、咖啡等物,亦极洁净而完备,牛乳与糖,则常置于几上,随意畅饮。午餐所备,则较丰之,除肉、菜多样及咖啡、水果外,尚有日本仿造之德国啤酒各一大瓶。下午又给咖啡、点心一次。迨至晚餐时,所有肉菜、水果、咖啡、啤酒等物,亦见周备,惟酒钱须吾辈自给。”
▲战俘还学会了打麻将,每天都搓几盘
因为收容所安全又舒服,所以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逃跑,如果逃回国,就会被重新送往前线送死,何乐而不为?
众所周知,人权问题在西方国家里从来不是问题,他们主张love & peace,主张内心平和少点纷争,主张各国遵守日内瓦公约。但是在一战二战那个纷争的年代,西方列强在侵略和扩张的时候就立马撕开了友善的面具,几十万二战被俘盟军遭受着“巴丹死亡行军”和“泰缅死亡铁路”等大大小小的虐俘暴行,简直惨无人道。
▲土耳其战俘在做礼拜,尊重每个民族的习俗
相反,作为被侵略的中国面对战俘一直都是怀揣着“宽大矜怜之意”,“妥为待遇,以示博爱”,恪守日内瓦公约,守尽人道主义和善心,这足以令虚伪的西方列国汗颜。
中国在对待战俘上的做法,绝非只是做做样子,而是有蕴含其中的大智慧。
“战俘营”变“收容所”
1962年,解放军在边境吊打印度军后,俘虏了3968人印军,其实战前很少有人估计到居然能抓这么多俘虏,不过解放军还是严格按照传承下来的优待俘虏政策和《维也纳公约》对被俘人员给予了超规格人道主义待遇。
比如战俘营还没建立起来的时候,就有被俘印度军官进行抗议,说不能叫战俘营,因为中印之间尚未宣战,所以他们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俘虏,这一任性的抗议理由让解放军觉得好尴尬。不过在请示上级之后,出于适当地照顾一下情绪以方便其后管理的考虑,解放军还是把“战俘营”改成了“中国西藏(或新疆)边防部队印度军人收容所”。
▲为战俘做菜
有人认为这已经很不可思议了,结果后面还有更匪夷所思的抗议。比如,廓尔喀族的战俘为了抗议战俘营供应的粉条不好吃,曾绝过食;而某一个战俘营的印军战俘为了抗议解放军看守“严格管理”,还曾发生过冬天拒绝穿棉衣拒绝盖被子的情况……总之各种各样抗议理由非常神奇,这哪是战败的俘虏能做的事情。解放军二话不说,超规格地成立了多个战俘委员会,由战俘自己参与管理、伙食、文体活动等,这种情况逐渐改善。
对战俘的待遇是:吃好住好玩好,生活上处处给予优待,最后还遣返回自己国家,这样的中国简直没谁了。
瓦解敌军的新策略
毛主席曾经说过:瓦解敌军是与军队作战同样重要的战胜敌军的重要武器,同时与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也讲道:“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而宽待俘虏就属于瓦解敌军的重要内容。
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因为坚决执行毛主席的宽待俘虏政策也起到了诸多积极作用。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解放军
比如,1984年4月29日,解放军119团在搜索残敌时俘敌1名。最开始,这名俘虏相当害怕,排长谢玉洪和肖坤立拿中越文对照的宣传纸片给他看,给他包扎伤口,给他干粮吃,给他水喝,使这名越军情绪稳定下来。这时越军纵深迫击炮从两个方向进行炮击,处境极为艰难。营长李治福亲自给这名俘虏做工作,俘虏准确地在地图上指出了越军两个迫击炮阵地位置,随后炮兵很快摧毁了这两个炮阵地,有效减少了部队的伤亡。
首创战俘奥运会
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就曾遇到过全连整编制投降的美军黑人部队,仅以伤亡各一人的代价俘虏了115名美军,因为他们听说在中国的战俘会受到公平的对待,而不像在美国遭到白人的歧视。后来一个黑人战俘表示:“正是在志愿军的战俘营里,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被当人来看待,而不像是在美国作为一个动物来看待。”
因为都普遍知道中国志愿军喜欢优待俘虏,所以一旦面临山穷水尽地步的联合国军立刻就会放下武器投降,因此志愿军俘获了大量的“联合国军”。于是志愿军在朝鲜北部的碧潼郡建起一个较大规模的战俘营。
▲战俘营奥运会入场式
▲战俘的田径比赛
1952年11月15日至11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俘管处从全部6个战俘营的13107名战俘中,选拔出500名(1254人次)优秀选手,举办了一次史无前例、极其特殊的“战俘营奥林匹克运动会”。参赛运动员的国籍众多,分属美、英、法、加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谁都没想到战俘会有这么健全幸福的生活,此时奥运会的真谛彰显无疑。
▲最后选择留在中国的克拉伦斯·亚当斯
这次“战俘营奥运会”甚至改变了一些战俘的人生轨迹。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结束,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一项新政策,允许战俘在“90天的冷却期”里自己做决定,可以选择回国,也可以选择留在战争所在国,还可以选择去某一个交战国。
▲朝鲜碧潼战俘营美国战俘莱德勃郎,
很愿意同新华社记者李平(右)交朋友。
参加过此次运动会的21名美军战俘以及一名英军战俘出人意料宣布拒绝遣返回国,而是选择到中国生活居住和工作,这件事当时曾在世界上引起轰动。西方国家舆论认定这是共产党对这些战俘进行“洗脑”的结果,而究其本质,是这些战俘选择了永远向往和平的中国。
上图为战争结束后选择留在中国的詹姆斯·温纳瑞斯。后来加入中国国籍定居济南,退休后在山东大学教授英语。与2004年去世。
杀人不如诛心,之所有中国每次卷入的战争,都对战俘这般待遇,我觉得原因有其二。
其一,在中国兵法思想里,认为杀俘不祥,容易坚定敌方的斗争意志,纵容己方的好战思想,对军事行动、外交声誉不利,像日军绝对是个绝佳的反例,对各国战俘赶尽杀绝,也坚定了各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信念,为最后走向毁灭埋下伏笔。
其二,优待俘虏,转化俘虏,利用俘虏才是战争里大智慧的表现,也是毛主席尤为重视的一个方面。既然战争胜利了,何不让俘虏融入自己的群体,接受自己的思想,进而成为自己的坚定盟友,这样有助于打胜仗、减少己方损失。
这种战俘政策前无古人,估计也能后无来者了。
原文来源:战争跟踪狂人
ID:goldnews
商务合作请联系QQ:290141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