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赞有六部分:第一是依据《无量寿经》,有十二光如来、日没礼赞等等;第二是总结《无量寿经》主要的经文,分成六段;第三是龙树菩萨的赞偈;第四是天亲菩萨的赞偈;第五是彦琮法师的赞偈;最后是善导大师自己写的赞偈。
(5)本书要点
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部分:
其中,前序所明净土宗之“安心、起行、作业”,本愿称名易生、专杂二修得失,正赞中大师自撰之《礼赞偈》,及后序“本愿四十八字释”,最为切要。
善导大师的著作在中国没有完全传承下来;不过这本《往生礼赞》没有失传,它被记录在智升法师所编《集诸经礼忏仪》中,这本书有流传下来。这本书里面讲到“专杂二修得失”,是很恳切的。中国净土的行法,自从善导大师提倡专修念佛、称名正定业之后,就一直被贯彻了下来,没有改变。这也得力于这本《往生礼赞》的传持。
①专杂二修文
《往生礼赞》在五种正行中属于行仪分,所以在教理的开显方面不如《观经疏》那么完整、系统、有规模;但它在“专杂二修”这方面有一段文: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莲池大师也曾引用这一段,历代不少大德也都有引用。
②临睡入观法
又,为利净业行人之念佛相续,本书提到十声称阿弥陀佛之临睡入观法,称大有现验。
临睡之前,十声称“南无阿弥陀佛”,然后发愿:
若入观及睡眠时,应发此愿(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声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菩萨、清净大海众竟):
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日遇善知识,得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本弘,誓愿摄受。弟子不识弥陀佛身相光明,愿佛慈悲,示现弟子身相,观音、势至诸菩萨等,及彼世界清净庄严光明等相。
道此语已,一心正念,即随意入观及睡。或有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有睡眠时得见,除不至心。此愿比来大有现验。
白天在外边忙一天,心里吸收了很多负面的东西,就像吸尘器一样,把很多尘埃、脏东西吸进来了,睡觉前应该洗洗干净——不仅身体要洗,心也要洗。那就来念佛,这样睡得也很安稳。
善导大师弘扬不是虚的,他说:
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善导大师说“见以不见,皆是佛恩力”,我们希望见弥陀身相,有的人见到了,有的人没见到;见到还是没见到,都是佛的恩德。佛根据众生的根机来度化,或许有人见到了更有利于他的成长,或许没见着更有利于他善根的增长,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只要我们抱有信心,见与不见都一样。
其实,阿弥陀佛身相光明也都包含在六字名号之中,观佛、念佛法门是一体的,以六字名号功德摄受这一切。我们只管老实念佛,这辈子总能见到的。我们要抱定这个愿望不放松,肯定能见到阿弥陀佛——可能不是正发愿时,也可能不是晚上睡眠时,而是临终之时。
③四十八字释
“四十八字释”是很有名的,就出在《往生礼赞》的后序。另外还有善导大师写的一首赞佛偈,非常好。慧净上人专门就此讲解过,这篇开示叫《略说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全文见附录四)。这首赞佛偈有八句,我们现在早晚课都是念这八句赞佛偈: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六方如来舒舌证,
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
十地愿行自然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