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湛庐文化
与思想有关。这里传递最新出版资讯,让我们用阅读引领改变世界的思维与方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湛庐文化

孩子学不好数学?用这3招通通解决!

湛庐文化  · 公众号  ·  · 2017-07-08 20:44

正文

图片来源:snapshotinteractive


很多家长和孩子对数学都有畏惧心理,以为只有天才们才能自如驾驭数学知识。其实,数学思维是一种对生活中各种规律的把握,如果一个孩子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将会对各种现象背后的规律有感知。如果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发现:这事有规律,那事也有规律,这种规律性的发现,会逐步形成和强化孩子的数学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提升对规律的敏感度呢?



顺应孩子的天性,引领他们发现规律

 

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数学学习中,不论代数还是几何都充满了各种规律。规律究竟是什么?从字面上来说,规律就是事物和事物之间的一种关联,这种关联是重复出现的。

 

图片来源:pctoffice


其实,孩子天生对规律有一种认识。人类之所以能超过所有的动物,靠的是大脑,而大脑在0~3岁就已经开始发育。孙路弘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大概13个月大的孩子早晨起来,看见姥爷还躺在床上,他就把姥爷常穿的鞋从很远的地方拿到了姥爷床前。这就说明孩子找到了两个事物之间的关联,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这双鞋和姥爷之间是存在关联的,只有那双鞋是姥爷穿的,其它都是别人穿的。


一个仅仅13个月大的孩子就已经出现了对规律的意识。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能鼓励孩子刚萌生出的意识,或者顺着这种意识去提示他,他就会发觉出规律。

 

图片来源:搜狐


遗憾的是,大部分家长并没有这种要顺应孩子天性的意识。“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说这鞋脏,你不许拿,这就是一个最消极的做法,把孩子的意识都给灭了。”当孩子开始探索的时候,爸爸妈妈约束孩子的想法和所见所闻,使他们无法体验和验证自己看到的规律,也没有机会和时间去练习,最终也就无法验证。老师和家长把既定的规律硬塞进了孩子脑海里,而非经过他们自身体验和探索。这就导致孩子见到的所有知识都是印在纸上枯燥的文字和数字,一遇到现实就完全不知所措了。

 

那么,在生活中,爸爸妈妈们要怎样发现并顺应孩子对规律认识的天性呢?“比如说,就以楼上楼下的门牌号码为例,你很快就会发现,如果都是这个位置,不同的楼层,它的尾号都是一样,比如1102、1202、1302。那么当一个人跟你说他住1302的时候,你就马上会知道他住13层。这种规律意识怎么培养?只有爸爸妈妈带着他去看,只有爸爸妈妈带着他坐电梯的时候去数,只有通过一层层数楼梯。”当孩子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的时候,陪着他们去探索,去发现,让他自己领悟到其中的规律和奥秘,这就是顺应。

 

图片来源:iFuun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顺应孩子对规律的认识过程中,爸爸起到的角色更重要。这是因为爸爸和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角色定位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通常妈妈会负责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所以在孩子的大脑认知中,妈妈的形象在右半球,代表了感性和感情,体现为一种黏着状态和撒娇状态,而非思考。而爸爸不是这样的状态,所以在孩子的脑海中,爸爸会更擅长于思考。


当爸爸讲某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时候,孩子的专注力会更强,而不会往情感方面想。“这就是爸爸妈妈在孩子大脑中的认知位置不同。爸爸在左脑,妈妈在右脑,而左脑是逻辑思维,这是脑神经科学解剖的结果。

 

图片来源:Questions and Answers in MRI


既然孩子天生就对规律很敏感,成人强塞是本末倒置,那么父母在孩子认识规律的过程中如何做才不是拔苗助长呢?



期待孩子开窍,父母要做3件事 


1

静待花开:给予孩子思考的时间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大脑是初期建设的园地,发现一个规律,就如同播下了一颗种子。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那些公式、定律……这些老师教的规律,都是以一种生硬的方式进入了孩子的大脑。而孩子自己悟出来的,那叫开窍。孙路弘老师说,规律需要孩子自己“”,“悟”和开窍是连着的。比如说,孩子关注一个事物,他需要一个熟悉这个事物、吸纳这个事物的信息到大脑里的过程,然后在大脑里面再进行加工,加工完后外显出自己的理解。


图片来源:Efet


不过,在开窍之前,孩子首先会表现出一种“着迷”现象。通俗的来说,着迷是开窍的前奏。孙路弘老师归纳了“着迷”现象的三个构成环节:一是吸引力,二是好奇,三是尝试。这可以让孩子在长时间里不厌其烦地从事一件别人看来枯燥乏味的事,而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皮层得到了发育,积累到了某一个点的时候,孩子就会开窍,思维才能打开。

 

爸爸妈妈和老师都是大人,看到孩子有一些困惑的表现时,就会告诉孩子怎么做,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省略孩子自己大脑中对信息前后进行加工的过程,也减少了他自己加工后得出多种可能性的过程。


我们现在很多的高知爸妈,他们往往会替孩子开窍。就如同蚕茧,蚕茧要变蛾的时候会在蛹里挣扎,大人看了觉得难受就把蚕蛹剪开了,可是他们不知道,这个挣扎的过程正是在锻炼蛾翅膀的肌肉,如果没有这种阻力,是锻炼不了的,它是飞不起来的。”当我们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儿童这个年龄段的认知规律时,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酝酿消化,自然也就无法开窍。


图片来源:parenting.com


在孩子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等”。孙路弘老师用了一个词,叫“静待花开”。“花肯定会开的,只要你浇水施肥,而且你要规律,不能拔苗助长。每个花开都有不同的规律,都有不同的季节,都需要不同的日照,温差、温度的积累。孩子也一样。你就得等待,不能把那花骨朵给掰开。”


2

创设环境:让孩子自然开窍

 

父母可以创造环境,使孩子在环境中受到影响。比如说贝多芬的环境就是音乐,小时候他的外公外婆经常弹德国民谣给他听。后来贝多芬就把这四五分钟的民谣扩展成了一整个45分钟的欢乐颂乐章。这是怎么来的?就是他自己听出来的。


图片来源:Google Plus


毕加索的父母是画家,从小他的家里都是涂料,在他涂涂画画的过程中,逐渐就掌握了绘画。这就是环境给人的影响。贝多芬、毕加索的这种环境带有偶然性,但在教育理论中也有这种观点,当我们给孩子创造出这样一个环境的时候,他就能更快速地开窍。


3

言传身教:爸妈才是孩子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相比学校里的老师要管理一整个班的学生,父母才是孩子最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父母要学会陪着孩子去探索生活中的规律,从中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孙路弘老师曾经遇到过一个学生的家长,就做到了言传身教。


图片来源:CLB - Humana


孩子在过马路的时候看到立交桥上标着一个数字,就问家长数字是什么意思。爸爸故意不告诉他答案,让他自己猜。于是爸爸陪着孩子在路边坐着看,过了一会儿孩子就猜这个数字是高度,所有的车子都得比这个数字矮才能过去。然后爸爸就陪着儿子去验证答案。他们专门上了一辆公交车,坐到终点站,下了车去量公交车的高度。量出来的结果果然比限高要低。这样他就学会了比较数字的大小,还结合了数字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相比学校里枯燥的数字,这能让他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

 

老师、家长讲出来的知识,孩子能够听懂,但却终究不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认知,最终还是会被遗忘的。只有让孩子自己探索,经过开窍的过程,他才能真正明白。所以,孩子的教育,需要顺应天性,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去培养他们总结规律的主动性。想要做好孩子的教育,孙路弘老师的《爸爸教的数学》和《妈妈教的数学》你值得拥有!



营销编辑:亚雯 排版:恬恬



湛庐FM

不喧哗,自有声。

每日一更,把世界说给你听。

(朗读者:《爸爸教的数学》作者 孙路弘)


《爸爸教的数学》作者孙路弘老师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生中,爸爸对他的影响有哪些?今天,让我们先来听听孙老师和他的父亲的故事……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刻拥有《爸爸教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