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枫:
第一,学习方式和用户的年龄与人生阶段有非常大的关系
。学生阶段,特别是中小学生阶段,需要严肃性学习保证学习质量。成年人阶段,大家做了很多努力让成年人去做更严肃的学习,比如 MOOC 平台希望成年人能够在非大学环境里,进行大学课程的严肃性学习。
但我认为,目前市场上的各种尝试结果都不算很理想,所以才有了碎片化。不是说成年人不能进行严肃性学习,在美国硅谷有一个职业培训项目,一天三小时,一周五天,以集中式的严肃性学习方式,帮助用户做职前培训。
所以做产品的时候,用户当前人生阶段是否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很重要。
第二,碎片化学习有个非常大的陷阱,就是长期的价值。
讲形象一点,就是碎片化学习最后会不会变成杂志,那么它就属于出版行业而不是教育行业的范畴了。 碎片化不能作为没有营养的消遣杂志,而必须是能长期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产品。所以碎片化和所谓严肃学习并不完全是相对的。虽然可能是碎片化学习,但是最后其实严肃地学到了有用的东西。
尤增荣:
周枫老师讲的是产品维度,我想从获客和营销两个角度拓展一下。我在行业里干了13年,经手了100多个项目,在 PC 时代,产品大多数是严肃学习,因为不存在碎片化学习的场景。直到前两年,我们才接触到很多碎片化学习的产品推广诉求,因为碎片化学习场景越来越丰富。
但是这两年又有些不一样,我们发现很多合作机构会联合推广体验产品。拿价格作维度的话它是0元或1元、破冰产品几块到几十块钱、知识付费产品199元-299元、轻课产品499元-1499元、直播产品2499元-4999元、最后才到了大家常看到的5千以上到5万之间的培训产品。
而在营销获客这个维度,确实有很多机构会可以设计交叉产品来获客。作为教育培训机构做一些碎片化产品获客对这个会有帮助。
所以两头在往中间靠这个趋势是真真切切正在发生。
杜昶旭:
最近我对知识付费、线上学习相关的问题比较关注。首先,大家需要思考如何定义学习本身。
如果对学习的定义是和过去的传统定义一致的话,那学习就等于严肃学习。
就像提到学习,大家会自然联想到坐在教室认真听老师讲课、完成作业等等,那严肃学习就是学习。
当在线教育还不存在的时候,我们教学生背单词最好的方法,就是
用离散化的方式在碎片化时间里做单调重复的记忆
,因为用整块时间去背就一定会睡着,所以只能把长期变成短期。那时候我认为有些学习行为是可以用离散化的方式在所谓的碎片化时间完成的。
周枫老师讲学习与年龄维度有关,我觉得还跟“学”的这个事情本身有非常大关系的。如果碎片式的行为不影响最终结果那势必可以采取这种学习方式。 如果你学的东西适合用碎片化的学习模式,那未来一定能产生碎片化的产品。如果本身不适合,那可能还需要让它变成相对更认真的、系统化的学习。
举个例子,小孩子花15分钟学习认字这个学习行为,对成人来说是碎片化的学习模式,但对于孩子的专注力来说已经是一个严肃学习的过程 。
所以学习的定义跟年龄段和产品形态有关。
另外,
学习模式跟学习目的有关。
如果学习者对学习成果没有要求就不存在这个假设了。如果我们认为知识付费的产品是为了解决瞬时焦虑的话,那它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定义为学到东西,那它就不是一个终极产品,它一定会升级。所以如果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焦虑,那就不一定要有实质性的收获。
梅初九:
我认为绝对的严肃学习或者碎片化学习是不存在的。把二者放在一起比较的前提是不对的,所以感谢杜老师说的重新定义。
我有一些观点,第一,
严肃学习和碎片化学习首先取决于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
像应试、求职目标非常明确,那严肃学习就更合适。像瞬时焦虑,从方式上更多的是碎片化学习,但产品形态上也可以是严肃学习。
第二,
从商业角度来看,毫无疑问目标导向越强的、ARPU 值(每用户平均收入)越高就越值钱。
其实我觉得商业化学习很简单,一切都是为了服务。至于从学习效果和学习行为来说,我认为严肃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是同时发生的。当我们谈教育学习的时候,我们的认知非常浅。对我来说学习是人的本能,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谈论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具有社会需求的那部分,也就是教育。教育是为了社会而服务的,但是学习是人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