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兰台劳动
专注于劳动法律领域,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建  ·  【社招】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成熟人才招聘 ·  11 小时前  
雨果网  ·  大卖突然宣布歇业,所有店铺停运 ·  昨天  
雨果网  ·  T86风波之后,大批卖家押注海外货盘 ·  昨天  
中国保利  ·  保利集团党委召开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 ·  2 天前  
中国能建  ·  中标!柬埔寨波罗勉光伏发电EPC项目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兰台劳动

竞业限制纠纷中的经济补偿金返还问题:近三年裁判分析与研判

兰台劳动  · 公众号  ·  · 2024-04-27 20:15

正文


在因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义务引发的劳动纠纷案件中,当劳动者涉嫌违反竞业限制义务时,用人单位可能会向劳动者主张要求其返还已支付的竞业限制补偿金。这一诉求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核心问题:返还义务的依据、返还标准及已扣税款的处理,本篇微信将通过对近三年相关裁判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尝试回答上述问题,为处理竞业限制协议中的补偿金返还问题提供意见和参考。

一、 与竞业限制相关的法律法规

1. 《劳动合同法》创建了竞业限制制度的基本架构

关于竞业限制义务,《劳动合同法》第23条规定,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关于违约责任,第23条进一步规定,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第90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 提高了立法的操作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司法解释一”)第40条规定,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后,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按照约定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3.相关会议纪要对竞业限制作出补充规定

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一)》(2009年8月)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条款,但未就补偿费的给付或具体给付标准进行约定,不应据此认定竞业限制条款无效,双方可以通过协商予以补救,经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可按照双方劳动关系终止前最后一个年度劳动者工资的20%—60%支付补偿费。

综上,对于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的,我国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承担违约责任形式包括违约金、赔偿损失及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等。对于劳动者是否应返还用人单位已经支付的竞业限制补偿金,现行法律法规并未规定。我们可以从司法实践中寻找法院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二、 与竞业限制相关的 近三年裁判分析

笔者以“返还竞业限制补偿金”为关键词在威科先行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将裁判日期限定为近三年,初步得到133份结果。在对初步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排除无关案例后,共得到74份有效结果,以下结论的得出是在对案例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见上得出。

(一)应否返还竞业限制补偿金:原则上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的原则上不予支持,但存在一定例外

1.竞业限制协议明确约定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义务需返还补偿金的,法院一般情况下均支持返还。

在笔者检索到的案例中,大部分用人单位在竞业限制协议中明确约定,若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义务,需全部返还用人单位支付的竞业限制补偿金。以李某与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劳动纠纷案((2023)京01民终3971号)为例,双方于李某入职当日签订《知识产权、保密及竞业限制协议》,第十九条约定:...乙方从甲方离职后,若违反与甲方的竞业限制约定,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承担以下责任:(1)返还全部甲方已支付给乙方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2)支付违约金,按照乙方离职前税前年薪的十倍支付。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认定李某于竞业限制期限内到与某科技有限公司存在竞争关系的xxxx旗下公司就职,违反了双方签订的《知识产权、保密及竞业限制协议》,李某应对此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向某科技有限公司返还竞业限制补偿金并支付违反竞业限制义务违法金。

在检索到的案例中,并未发现双方已约定返还竞业限制补偿金情况下,法院未予支持的案例。

2.竞业限制协议没有明确约定,法院原则上不支持返还,但存有例外。

以秦某某与上海某科技有限公司劳动纠纷案((2022)沪0104民初7200号)为例,某科技有限公司要求秦某某返还已支付的竞业限制补偿金。法院经审理,认定了秦某某存在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的行为。但双方未对违约后是否需要返还竞业限制补偿金作出约定,且某科技有限公司并未就此提供充分证据予以证明,故某科技有限公司要求秦某某返还已支付的全部竞业限制补偿金的诉讼请求,缺乏依据,法院不予支持。同样以未约定为由不予支持用人单位提出的返还竞业限制补偿金的裁判还有(2022)沪0104民初6854号、(2022)沪0114民初16997号、(2022)沪0114民初16999号、(2021)京0108民初49641号等。

相反,在徐某与广州某科技有限公司劳动纠纷案((2023)粤01民终33930号)中,双方虽然并未明确约定徐某若违反竞业限制义务时需返还补偿金,但法院认为, 竞业限制补偿金旨在补偿劳动者因履行竞业限制义务而导致一定程度择业受限,现徐某竞业限制期间未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故某科技有限公司无需向其支付相应对价。从而支持了 某科技有限公司要求徐某返还竞业限制补偿金的诉求。类似裁判还有(2022)苏02民终7843号(法院认为,违约者不应从其违约行为中获益,用人单位没有必要支付该期间的对价即竞业限制补偿金)、(2022)苏02民终4332号(法院认为,劳动者获得竞业限制补偿金的前提是其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等。

另外,基于诚信原则,劳动者在审判过程中同意向用人单位返还竞业限制补偿金的,则法院认为当事人有权处分自己的诉讼权利,予以支持【王某与某有限公司劳动纠纷案((2022)辽0102民初10483号)】。

(二)返还竞业限制补偿金标准,是税前还是税后,需要综合考虑竞业限制协议是否已经约定及用人单位是否履行了代扣代缴义务综合判断

1.部分协议明确约定,若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义务,需按照税前金额返还用人单位已经支付的所有经济补偿,则按照税前金额支持返还。

在(2021)京0108民初50899号张某与北京某教育科技公司劳动纠纷案中,双方于2020年9月8日签订《保密及竞业限制补充协议》,载明:“第七条违约责任,乙方违反本协议规定的竞业限制义务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按照税前金额返还甲方已经支付的所有经济补偿,并且在甲方通知乙方后10日内向甲方支付相当于整个竞业期内甲方依据本协议应支付的竞业限制补偿金总额的10倍数额的违约金。”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离职后入职A公司,且工作内容均为担任英语教师,明显违反了竞业限制义务。故张某存在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的行为,其应当依约向某教育科技公司返还竞业限制补偿金(税前)并支付违反竞业限制义务违约金。类似裁判还有(2022)京0101民初5808号、(2022)京03民终11093号、(2022)沪0106民初1149号等。

2.对于没有明确约定的,法院通常会审查用人单位是否履行了代扣代缴义务,以用人单位实际支出的金额为标准返还。

如用人单位证明已经代为缴纳个人所得税时,判决按照税前金额返还;如用人单位无法证明或并未代为扣缴个人所得税时,判决按照税后金额返还。采这一立场的裁判有(2022)苏02民终4332号、(2022)沪0116民初7161号、(2022)苏02民终7843号等。

(三)对于法院按照税前返还用人单位竞业限制补偿金的,个人如何处理已扣税部分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七十八条规定,纳税人发现多缴税款,要求退还的,税务机关应当自接到纳税人退还申请之日起30日内查实并办理退还手续。如裴某某与某股份有限公司竞业限制纠纷案((2022)苏02民终7843号)中,法院认为,裴某某的行为已经构成违约,故应退还某股份有限公司支付的竞业限制补偿金33982.20元,至于已经代缴代扣的税费,可由裴某某自行办理退税。

三、对用人单位合规建议

在与劳动者签署竞业限制协议时,用人单位应注意以下合规建议,以确保协议的有效性并减少未来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

法院尊重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自治,以竞业限制协议的内容作为审判依据,故建议在协议中约定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支付违约金(明确具体数额或计算标准)、返还已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税前)、继续履行竞业限制协议、赔偿因违约给用人单位所造成的损失等;

(二)需要明确对价:确保竞业限制补偿金是对劳动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的对价,而非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如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义务,则劳动者不应从其违约行为中获益,用人单位也没有必要支付该期间的对价即竞业限制补偿金;

(三)证据保留意识。保留与竞业限制协议相关的所有文件和通信记录,以作为未来可能的法律诉讼的证据,另外,如在员工离职时用人单位不需要劳动者承担竞业限制义务时,则需要第一时间告知劳动者,避免后续承担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义务;

(四)员工教育。对员工进行不定期教育和培训,确保他们切实理解竞业限制的义务和后果。最大程度地减少因竞业限制协议而产生的法律风险,并在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作者: 王伟娜 合伙人

劳动团队 北京




[email protected]

王伟娜律师,University of Ballarat,工商管理硕士,兰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兼任北京市朝阳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员,首都律师协会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委员。执业领域包括公司合规、劳动人事争议、合同纠纷等领域,常年专精服务于各类大型机构客户,特别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执业经验丰富,审理、代理众多类型劳动争议案件等。擅长从多发的诉讼、合规风险控制等角度为客户构建策略方案。参与出版《劳动纠纷实战解析》、《劳动疑难问题操作指引》、《第一本法律日志书:HR每天学点劳动法》,牵头编写《调解工作指引手册》劳动业务部分,在多家报纸和媒体上发表专业文章。



▼   往期精彩回顾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