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日直播 一键预约
网上有一个提问,为什么学霸家长都不愿意分享经验?
“但凡孩子是同城同年级,学霸家长都放不开。”
“参加过一次学霸家长饭局,除了说点模棱两可、不痛不痒的,很难有帮助。”
孩子考试结束后,相信很多家长也想过,向学霸父母取取经。
可问一圈下来,答复多半是:“也没怎么管”“不要催”“多阅读”“多夸奖”......
这时候,你确实可能会想:这也太凡尔赛了吧!
就没有大方点、真诚点的学霸家长吗?
但关于这个问题,我发现学霸父母也挺委屈:
复旦教授沈奕斐说,她在儿子低年级时,曾主动联系孩子学校,想给家长们做一场分享,但却因当时儿子成绩还不够好,被对方婉拒了。
后来她儿子学霸特质显露,对方又来邀请她,她却没时间了。
我一朋友女儿,成绩一直数一数二,她也经常被邀请分享。
她说,以前,别人问,她都会很认真地回答,“多鼓励,多陪玩,多运动,多阅读......”可没人信!
大家都嫌她说的没啥“信息增量”。
后来,她又一五一十地分享清单,用了什么课程、练习册,怎么安排的、怎么做的,哪些管、哪些不管。
结果,同样的资源、方法,别人拿去照做,效果大不一样。
她也挺无奈的。
“真学霸,遇强则强,有什么好藏着掖着的?”但后来,朋友也确实学会了不说,“反正都会被说不真诚。”
所以,是学霸父母不愿分享经验吗?我觉得更可能是:
好的经验,看起来都“不太有用”——这部分是观念,见效慢,且发生在孩子还没成为学霸的时候,大家就总忽略了。
好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个家庭——这部分,你照搬,真不见得有用,还得先回到观念层面。
也就是说,反而是那些我们听着像敷衍、像凡尔赛的分享,往往蕴藏着孩子成才的真谛。
这篇文章,我就想充当一次“翻译”,将那些学霸家长提过,却没被具体说出来的“学霸培养”关键分享给大家。
——实则是“少用权利,多用规则”
“我家孩子根本不用催。”
你是不是也听过这句。
我们的内心OS是:“什么神仙孩子?这不就是中的基因彩票吗?”“我家孩子不催,他能把你急死。”
但“不用催”只是一个结果。
导出这个结果的“公式”叫做:
少用权利,多用规则。
比如,孩子只想玩,不想学习,这是孩子的意志。而想让孩子主动学习,这是父母的意志。
父母催催催,是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
但你发现没有:
只要是人的意志,就会有分歧。如果大家都争取个人意志,就会有矛盾。你们之间就会变成一种“权利”的对抗。
这时你即使把孩子催动了,他也只是迫于你大人的“权威”,并不是真的认可了、重视了这件事。
你想让孩子主动学习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而“规则”呢,却可以将“个人意志”变为“共同意志”。
学霸家长不催孩子,是他们从一开始就会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共同的规则。
注意,这里“一开始”“协商”和“共同”都很重要:
一开始——代表是事前,不是临时起意,凭借个人好恶、要求突然加的。
协商——代表规则不是由谁单方面制定,是和孩子友好协商,充分讨论后的决定。听取了双方的想法,获得了双方的认可。
共同——代表规则约束的是双方。孩子要做到什么,家长要做到什么,都要遵守。
这种情况下,孩子对于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什么时候执行,一开始就有清晰的认知。就不会是你说一句,他才动一下。
而父母呢,也不是敌人,而是队友。不会再按照自己的喜好、意志随意打断孩子,而是,成为了可以帮助孩子去执行规则、实现目标的那个人。
这也才是,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不用催,却总能有想法、有决断、头脑清晰、凡事主动的根本原因。
——实则是“多帮少管,提供资源”
“制定规则了呀,没有用,他根本做不到!”
有了规则、计划,孩子却不能遵守,是不是规则就没用?孩子就是没有自律性,还得靠管?
其实,
我们很容易高估孩子/自己执行规则的能力。也就很难意识到,这样要求、评价孩子根本不合理。
要知道,规则的实现,分为
确立、执行、监督
三层。
令行禁止,这很厉害,但没有做到,只是正常,不是不行。
孩子肯定是在哪一层遇到了困难。
他是那个最需要帮助的人,却在我们这里处处受到责难。
这种持续的消极评价,破坏孩子“我可以”的感受,才会真的让他们“做什么都不行”。
教育改革家李希贵说:孩子做出错误的举动,常常是因为他没有“资源”去做得更好。
学霸家长那句“不怎么管”,真正指向的也是:
多帮少管,提供资源。
它告诉我们,真正值得家长严厉管教的,只有少数几个底线问题。
其它时候,你的重点,都不应该在纠错、责备、管控上,而是“如何帮助?”,即作为一个资源供给者,站在孩子身边。
当孩子得到的反馈总是:
“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我们一起来找找/学学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得更好?”
他才会觉得:
自己遇到困难、犯了错,也可以被理解,不是孤孤单单一人;
做得不好,也不是能力有问题,只是认知还不够、方法还不好;
他才会有信心,踩着你给的脚手架,去够得更高;
并逐步形成成长型思维,成为一个肯花时间、肯挑战、肯攀登、热爱生命的人。
——实则是“随时鼓励,定
量批评”
“管也不能管,骂也不好骂,还要多表扬、多鼓励。
孩子真的犯了错,难道就不该被批评吗?难道还要想方设法找理由夸他不成。”
现在,很多教育相关的文章、视频都告诉我们,过度批评孩子,会让孩子低自尊,多表扬、多鼓励,孩子才能更自信、更积极;
而且夸,也要真心夸、有技巧地夸,不能只夸结果、不夸过程......
这些都对。
但家有叛逆孩子的父母,面对这些建议时,常常既纠结又苦恼。
真的只“夸”就够?
这里我想为烦恼的父母们松松绑:
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威林厄姆,对夸奖就持保留态度。
里德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学者们,在回顾了150多项关于表扬的研究后也发现,总被表扬的学生,不太愿意冒险,缺乏自主性。
也就是说,只夸奖,不批评,并不好。
学霸父母们经常建议的“多夸奖”,是针对传统教育方式中“很少肯定孩子”的现象。
他们真正实践的应该是:
随时鼓励,定量批评。
“多夸奖”肯定是要的,但在孩子犯错时,批评也有必要。
只需要注意:
一、批评是就事论事,不要上升到评论人格;
二、保持夸奖多于批评的量。
具体怎么做呢?
家长们不妨记住一个黄金比例:夸奖:批评=5:1。
当你攒够了5个真心实意的夸奖,再对孩子提出批评、建议时,其实他们是很乐意听取的。
(夸奖远多于批评时,会让孩子懂得肯定自己,这时他才更有心力去接受:父母的批评不是在否定他这个人,而是在教他怎么把事做得更好。)
另外,如果“批评”后,能带孩子一起复盘、反思,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效果还会更好。
不信试试吧!
——实则是“巧用策略
,培养习惯”
最后,我想说说学霸家长提得最多,大家也都知道的一个方法:“多阅读”。
都知道“阅读”重要,但为什么执行起来总容易打折扣呢?
我想是“阅读”对于“成绩”的好处,并没有那么直接和清晰。我们在安排时间时,就总会让阅读为其它事情让步。
但之所以学霸家长都会建议“多阅读”,是因为他们清楚:
以阅读为杠杆,就可以解决孩子学习的“一篮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