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拾遗(ID:shiyi201633),本文已获权转载;作者:拾遗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用周国平这句话诠释《红楼梦》,极为妥帖。
很多人读《红楼梦》觉得无趣,那是因为还没领会书中之“无用”——人这一生,活得“无用”往往比活得“有用”更有滋味。
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以无用之用,创造生活之美,这才是有趣生活的正解。
中国不缺董事长,但是稀缺贾宝玉。
广西师大出版社搞过一个读者调查,
然后做了个“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排行榜”,
结果大跌眼镜——排名榜首的竟是《红楼梦》。
“读过几次,每次看十几页就读不下去了。”
“都是一些生活琐事,不知道想表达啥。”
“说话说话再说话的小说,非常无聊。”
不只是普通读者,很多学者也头痛。
曾跟几个国家的《红楼梦》译者有过交流。
有趣的是,他们之所以翻译《红楼梦》,
都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它最有名。
“《红楼梦》的故事几乎是不往前走的。
每次翻译书,我就一个劲地跺脚:
你走啊,你倒是走啊,怎么能不走呢?”
“讲的都是生活琐事,
我查字典找资料,
好不容易翻译了一回,一读觉得跟没翻似的。”
他们搞不懂《红楼梦》为何尽是这些“鸡毛蒜皮”?
拾遗君以前也一样,
数次读红楼,数次半道崩殂,
实在不明白《红楼梦》到底想传达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周国平的这句话: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我脑际轰一声巨响,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原来老曹是想告诉我们: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男主角贾宝玉是个超级无用的人。
老曹在第三回用一首《西江月》这样评价: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国家指望不上他,家庭指望不上他,
贾宝玉实在是一个很无用的人啊!
聪慧过人的他为什么这么无用呢?
因为他把精力都用在了看“邪书僻传”上。
《红楼梦》第九回写道:
清早,宝玉给父亲贾政请安说上学去,
贾政特地叫来跟宝玉的李贵进行细问:
“你们整天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些什么书!”
李贵说:“哥儿已经念到第三本《诗经》……”
贾政说:“什么《诗经》古文……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才是最要紧的。”
在贾政眼里,《四书》之类才是真学问,
因为这些书是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
但贾宝玉偏偏不喜欢读这些正经书,
他喜欢读的是什么书?
二十三回讲道:
正当三月中,宝玉携了套《会真记》,
来到沁芳闸桥边一块石上坐着看,
正看得心醉,黛玉扛着花锄经过。
问宝玉:“看的什么书?”
宝玉藏书不及,搪塞说:“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不信:“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
见瞒不过去,宝玉只好将书递给黛玉。
黛玉接过书来,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
看完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
黛玉点头:“果然有趣。”
宝玉看的书,便是此等“邪书僻传”,
如《西厢记》《牡丹亭》《庄子》《南华经》等。
“读书是为了悦己悦心、修心养性,
怎能为了求取功名去读那些无聊之书呢?”
所以他将那些读正经书求功名的人称为“禄蠹”。
不过就是一群“窃食俸禄的蛀虫”罢了。
“只有不为什么而读书,才能获得读书的自在。”
所以他讨厌科举八股文,只爱性情无用书。
聪慧过人的宝玉为什么这么无用呢?
因为他把精力用在了“吟诗作赋”上。
《红楼梦》二十三回写道:
贾政听到大丫头袭人的名字,
怒问:“是谁起这样刁钻名字。”
袭人姓花,原名珍珠,本是贾母的丫环。
贾母见她心地善良,恪尽职守,
便将她赐给心肝孙儿宝玉做了贴身丫头。
宝玉见珍珠姓花,又这么温柔体贴,
立马想起了陆游那句“花气袭人知骤暖”,
于是便将花珍珠的名字改为花袭人。
父亲厉声询问,他只好承认:“是我。”
贾政断喝:“作孽的畜生,只知道在这些浓词艳诗上做工夫。”
没办法,宝玉就喜欢吟些闲诗作些闲赋。
《红楼梦》三十七回写道:
这一年,贾政有事出差了。
宝玉可乐坏了,整天任意逛荡。
正觉得无聊,探春叫人送信来了:
“想成立一个诗社,宝哥可有兴趣?”
宝玉高兴得直拍手:“我如今就去商议。”
恰好贾芸为孝敬宝玉送来了两盆白海棠,
于是这个诗社就被取名为海棠诗社。
正是有了宝玉的积极张罗参与,
才有了《红楼梦》五次经典的“诗词大会”。
宝玉不但擅长吟诗作赋,也通晓琴棋书画。
第八回,戴良等人偶遇贾宝玉同学,
向他讨要:“字法越发好了,赏我们几张。”
宝玉随后写了“绛芸轩”三字请黛玉看,
一向刁钻的黛玉评价:“个个都好。”
贾政们觉得宝玉“潦倒不通庶务”,
其实,他只是“不通”官场应酬的庶务,
对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类无用庶务,
他倒是融贯于胸,信手拈来。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提到植物文学,很多人立马就会想到《诗经》。
如果没有这些植物,《诗经》不知会失色多少。
在文学史上,这一点能与《诗经》媲美的,
也就只有一部《红楼梦》了。
《红楼梦》每一个章回,都有植物存在。
仅仅前80回出现的植物,就高达数百种。
而这数百种植物,有一半出自宝玉之口。
宝玉热爱大自然,没事就喜欢侍弄花草。
他所居住的怡红院,就是一座植物大观园。
海棠、芭蕉、蔷薇……一年四季都有开不断的花。
十七回,
宝玉向一群老学究展露了他的植物学功底:
大观园刚竣工,一群老学究前来参观。
他们原以为这处院子“无味得很”,
不料却撞见了目不暇接的奇花异草,
或牵藤,或引蔓,或垂山,或攀檐,或绕柱,
老学究们面面相觑,无人识得花木之名。
贾宝玉不顾其父威严,在众人面前大展歪才。
他一口气说出几十种奇花的名字:紫藤、松萝、薜荔、杜若、蘅芜……
老学究们惊得目瞪口呆,宝玉还意犹未尽,
又一口气说出几十种异草是名字:藿香、紫菜、知母、石帆、扶留……
不仅如此,他还将植物纳入诗对:
“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
“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老学究们听傻了,恨不得拜倒在宝玉脚下。
聪慧过人的宝玉为什么这么无用?
因为他把精力花在了“侍弄花草”上。
他简直就是一位天才植物学家。
端午节,发生了一连串不遂心的事。
宝玉坐在房中长吁短叹,闷闷不乐。
恰巧晴雯换衣时失手摔折了扇子,
心情不好的宝玉便训斥了晴雯几句。
晴雯这个暴脾气丫头,立马反唇相讥。
一下就把宝玉惹炸了,要去禀报太太。
袭人一干丫头跪下求情,宝玉才作罢。
事后,宝玉心生歉意,便向晴雯求和:
“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
晴雯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
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她。
晴雯接过来,嗤的一声,撕成两半。
宝玉笑着说:“响得好,再撕响些!”
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
宝玉将麝月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
晴雯接了,也撕成几半子。
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
宝玉笑道:“打开扇子匣子你拣去,什么好东西!”
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
宝玉笑道:“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
贾宝玉为什么这么无用呢?
因为他把精力花在了“照顾女儿”上。
丫头龄官在地上画“蔷”字,
正痴迷时,大雨骤下,
宝玉赶紧叫她躲雨,却忘了自己还在暴雨中。
玉钏伏侍他喝汤,不小心撞倒汤碗,
宝玉只着急地问玉钏烫着没有,
却不知被烫的却是他自己。
薛宝钗曾为宝玉取过一名字——“无事忙”。
因为他忙的不是正经事,而是女儿事。
男人们鄙夷不屑的女儿事,
在他那里却成了天大的正经事,
“为女儿而忙是我的天职。”
大观园成立“海棠诗社”后,
黛玉提议:“咱们是诗翁,得有名号。”
于是探春成了“蕉下客”,
黛玉成了“潇湘妃子”,
宝钗成了“蘅芜君”。
宝玉道:“我呢?你们也替我想一个。”
宝钗道:“就叫你‘富贵闲人’罢了。”
这名,取得实在是太贴切了。
《红楼梦》里,王熙凤是第一忙人,宝玉则是第一闲人。
男人们都忙着追求的“立德立功立言”,
宝玉却讨厌得很,他就喜欢做个闲人。
闲着开诗社,闲着读歪书,闲着弄花草,闲着制胭脂……
贾政不懂他这份“闲情”,
一怒之下,差点把他打成残废。
王熙凤不懂他这份“闲情”,
所以她对平儿说:“宝玉中看不中用。”
薛宝钗不懂他这份“闲情”,
所以她劝宝玉读读“仕途经济的学问”。
史湘云不懂他这份“闲情”,
所以她劝宝玉“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
为何宝玉钟情黛玉?
因为只有黛玉懂他这份闲情——“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
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
如果活得太实用太没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正唯贾宝玉追求无用之用,才把生活活成了诗。
三月中旬,桃花灼灼。
宝玉坐在桃树下品赏《会真记》。
风吹过,桃花落得满身满书皆是。
宝玉怕脚糟践了桃花,便用衣服将花兜起来,
然后来至池边,将花瓣抖落池中。
任它飘飘荡荡,流出沁芳闸去了。
偏在此时,黛玉也来了。
她担着花锄,挂着花囊,拿着花帚。
宝玉便说:“来把花扫起来,撂在水里。”
黛玉说:“撂在水里不好,流出去遇到脏水臭水,仍就遭塌了。把花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随土化了,这才干净。”
于是便有了宝黛的第一次葬花。
世人皆知黛玉葬花,却不知宝玉也葬花。
那一回,香菱跟一众小丫头斗草,
一来二去,就斗毛了,打了起来。
然后把香菱新裙子弄脏了,一哄而散。
接下来,就又出现了宝玉葬花一幕!
“宝玉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穗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穗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
在忙忙碌碌、勾心斗角的贾府里,
只有植物学家宝玉懂得闲下来领会大自然的美妙。
找个地发呆,遥望满天星斗的浩瀚。
清晨推开窗,嗅闻远山木叶的芬芳。
静静蹲下来,观看一朵花开的美丽。
其他人不但不懂宝玉,还嘲笑他呆气:
“你说可笑不可笑?
看见燕子,他就和燕子说话;
河里看见了鱼,他就和鱼说话;
见了星星月亮,他就咭咭哝哝的……”
贾府里的这些人常常感叹生活无聊无趣,
却不知有聊有趣其实就藏在他们身边。
苏轼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唯有像宝玉这般闲下来慢下来,
做一些“和鱼说话”之类的无聊事,
才会懂得:心有多闲,乐趣就有多大。
贾琏鲍二老婆私通,被王熙凤撞见,
结果平儿成了出气筒,被凤姐给揍了,
然后引出了一段“平儿理妆”的故事。
宝玉安慰平儿后,便开始指导平儿化妆。
“拿些烧酒喷了,熨一熨,把头也另梳一梳,洗洗脸。”
平儿洗了脸,宝玉说要擦上些脂粉。
他将宣窑盒揭开,将花棒递给平儿:
“这是紫茉莉花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
平儿倒些在掌上,扑在脸上,
很容易匀净,不像别的粉那样青重涩滞。
然后宝玉又拿出装胭脂的白玉盒,
里面盛的胭脂,如玫瑰膏子一样。
“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来,把渣滓澄干净,再配上花露蒸叠而成的……
…………
平儿经过宝玉一番装扮后,
竟然变得艳光照人,甜香满腮。
由这件理妆小事便可以看出。
宝玉多懂生活啊,他真是一个生活家。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说过一段话: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但是愈精炼愈好。”
大富商郭标的四女儿郭婉莹,从小锦衣玉食。
但这个“上海的金枝玉叶”,后半生却频遭磨难。
50岁时,被赶出大宅去刷马桶,直到十指变形。
但即便去刷马桶,她也要穿着优雅的旗袍。
没有烤箱,她用饭盒也要蒸圣彼得堡风味的蛋糕。
没有茶具,她用搪瓷缸子也要天天喝自制下午茶。
朋友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搞这些无用的讲究!”
郭婉莹说:“活得像个人,才能看见美。”
活得像个人,才能看见美——这句话,也是宝玉的生活哲学。
因为这些无用的装点,他的生活美成了诗。
那一回,宝玉黛玉葬完花后,
一起坐在桃树下看《西厢记》。
宝玉笑道:“妹妹,你好看吗?”
黛玉笑着点头。
宝玉便将自己比作张生,将黛玉比作崔莺莺:
“我就是这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
黛玉嗔道:“欺负我,我告诉舅舅去。”
宝玉急了:“我要有心欺负你,变个大王八。”
黛玉扑嗤一笑:“呸!吓你而已。”
情投意合的两人,就这般虚度着时光。
再一回,宝玉给黛玉讲故事:
说扬州有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
洞里有群耗子精,耗子有天下山打探。
发现庙里有红枣、栗子、落花生、菱角、香芋五种果品。
老耗子便拔令箭问:“你们谁愿意去偷?”
耗子精们自告奋勇,
“我去偷红枣。”
“我去偷栗子。”
“我去偷落花生。”
“我去偷菱角。”
只有香芋无人去偷。
因为香芋个大,偷起来有难度。
老耗子再问:“谁愿担起偷香芋的重任。”
一只小耗子站出来:“我去。”
老耗子说:“你这身板,不行。”
小耗子急了:“别看我瘦弱,我有计谋。”
大家问:“那你怎么偷呢?”
小耗子说:“我先变成香芋,混在香芋堆里,然后用分身法搬运?”
大家说:“你会变吗?先变一个看看。”
小耗子一摇身,变成了一个美女。
大家笑了:“你不是说变香芋吗,怎么变成小姐了?”
小耗子说:“你们没见过世面吧,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
黛玉听了,翻身爬起来,按着宝玉笑道:
“我把你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我呢。”
情投意合的两人,就这般虚度着时光。
最好的爱情和最好的友情都是这样,
因为拥有这样无用的事情才变得无比美好。
就像李元胜写的那首《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
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
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
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
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
我还要浪费风起的时候
坐在走廊发呆,直到你眼中乌云
全部被吹到窗外
我已经虚度了世界,它经过我
疲倦,又像从未被爱过
但是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
满目的花草,生活应该像它们一样美好
一样无意义,像被虚度的电影
那些绝望的爱和赴死
为我们带来短暂的沉默
我想和你互相浪费
一起虚度短的沉默,长的无意义
一起消磨精致而苍老的宇宙
比如靠在栏杆上,低头看水的镜子
直到所有被虚度的事物
在我们身后,长出薄薄的翅膀。
海子说:“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这才是最好的友情和爱情。
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去妙玉庵里喝茶。
妙玉对宝玉说:“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
宝玉品后感叹:“真是轻浮无比。”
黛玉品后却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
妙玉冷笑道:“你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收的梅花雪,去年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一对比,就知道宝玉更懂茶。
妙玉嘴上说:“独你来,我不给你吃。”
心里却是:“你真是我的知己。”
妙玉给宝钗用的杯子是瓟斝,
给黛玉用的杯子是点犀,
但给宝玉用的杯子,却是她自己用的绿玉斗。
因为刘姥姥喝了一口茶,
妙玉连珍稀的成窑杯都不要了,
但这次,她却将自己的杯子给了宝玉。
因为只有宝玉,能品她沏的好茶。
众姐妹邀请宝玉去品一首好诗,
这首诗叫《桃花行》。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
贾宝玉为何会落泪呢?
紧接着一句,点明了原因:
“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
宝琴问:“你猜是谁做的?”
宝玉说:“自然是潇湘子稿。”
宝琴说:“我作的呢。”
宝玉说:“不可能。”
宝钗出来帮腔:“杜甫也不是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也写过‘红绽雨肥梅’等媚语呢。”
宝玉说:“反正我认定是潇湘子稿。”
在经过众人的轮番考验后,
宝玉始终坚持:“这是潇湘子稿。”
最后大家心悦诚服:“知黛玉者,宝玉也。”
明代生活家说过一段金句: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