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杂乱无章
这里收集了那些不太愿意迎合的年轻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杂乱无章

我不想再做你的情绪配偶了。

杂乱无章  · 公众号  ·  · 2024-10-21 23:1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前段时间上映了《出走的决心》,和妈妈打电话时聊起这部电影,我想买两张票让妈妈和爸爸去看。


她说:“他不会去的, 要不你回来一趟,你陪我去看吧。”


其实我已经看过了一遍了,我要来回四个小时只为了陪妈妈再看一次吗?


一瞬间我觉得好累,就跟妈妈说最近工作忙走不开,把这件事绕过去了。


挂了电话后,我以为我会松一口气,但我没有,我觉得更疲惫了。


我才意识到那份“累”并不是因为来回四小时,而是我感受到了妈妈的依赖在向我倾斜。


我可以绕过去,我可以对她说“不”,但我躲不开让她的依赖落空之后的心里不舒服。


而这一切好像从很早之前就开始了。


我会在情人节给妈妈买花,也会在妈妈生日时准备蛋糕,并且在某一年这样做了之后,好像就自动承担起了后面每一年的责任。


工作后除了母亲节妇女节,偶尔也会在七夕520这样的节日给妈妈发红包。


刷到女儿带妈妈去拍婚纱照的视频,也会联想到我的妈妈好像没有拍过婚纱照,就点赞了那条视频, 想着以后有机会也帮妈妈也弥补一下遗憾。


当时的我没有过多思考过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只是清楚如果没有其他人做这些事,而我做了能让妈妈开心,那就我做吧。


现在想来才发现,原来那份依赖的倾斜是我自己引导的。


直到妈妈越来越频繁地给我发消息,打电话时越来越密的情绪宣泄, 而我开始承接不住这样的情感浓度。


我心里有两个声音,一个说“为什么只跟我讲这些呢?我真的不想再听了”另一个说说“ 可是她不和我讲,她又能和谁讲呢?”


回看点赞列表里,那个女儿带妈妈去拍婚纱照的视频,我留意到已经14w人点赞了。


循环播放着视频时,我走神地想,这14w人里有多少是女儿?她们会不会也有那么一瞬间感到困惑,为什么这些都是我的责任?


妈妈,我很在意你,但我不再想做你的情绪配偶了。



某天傍晚在海边待了很久



这种关系的错位,后来我才了解到是有一个名称的,叫亲职化。


而这种“我承担了本不应该属于我的责任”的现象,也发生在我和妹妹之间。


每一次妹妹向我倾诉她的困惑,问我当下应该如何抉择,把她的人生课题全都抛到我面前的时候,我也会感到一份真实的重量沉在心里。


我好像成了妹妹的母亲,同时又在扮演妈妈的伴侣。


当然我也想过,我可以不管那么多,毕竟我只是一个姐姐而已。


只是当我清楚地看到爸妈在教育这件事情上的能力是有缺失的,当我在书里看到爸妈的 表现,一字不差地,就是书上写的负面案例的时候。


而我知道的干预会让事情好一点, 我是不是就应该努力一下呢? 我仍然有什么也不做的权利吗?


这个家里的每个人,好像都尽力了,又好像都缺位了。


那我呢?我应该一直做这个家的精神父母吗?我没有答案。


直到我在《养育你内心的小孩》里看到这段话:


当一个人问应不应该的时候,他就是不自由的,而去问自己想不想,才是自由。


如果你在强迫自己照顾谁,你可以问问自己:“我照顾好自己真的不重要吗?照顾好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真的不重要吗?我真的不配有自己的需求吗?


那个瞬间,我突然很想哭,第一次 感到内心的一部分在松动。


这也促使我开始去跟朋友坦诚这份感受, 而朋友听了之后惊呼:“这不就是我吗?”


在朋友的讲述中,她更像是把妈妈当成了女儿,是一种身份的倒置。


出国旅游需要讲英文,语言能力不足的妈妈,只能像小朋友一样站在旁边,等朋友找饭给她吃。


朋友手把手教妈妈用抖音,就像妈妈小时候教她用筷子一样。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的父母接收信息的能力已经跟不上我们了,而他们的知识储备没有办法解决我们现阶段会遇到的问题。


朋友说:“所以把女儿当成妈妈或者老公,更像是这个时代的通用。”


其实不仅在妈妈面前,在面对两个妹妹时,朋友也总是不自觉地承担起了母亲的角色,而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朋友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她的咨询师告诉她:


“那是因为妈妈这个角色曾经对你而言是那么的重要,重要到你把这个角色的一部分功能内化了。


所以当你的生活中缺少了妈妈这个角色之后,你会不自觉地想要填补这个空缺,去承担这个位置,去找一个对象照顾。”


这段话让我 突然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我好像一直试图在做这个家的胶水,哪里有缝隙我就粘哪里,我用这种方式维持着这个家一切都在正常运转的表象。 我用这种方式来让自己相信,这个家的氛围没有比别人家的差。


我看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是一个小孩无法接受这个家就是有缺位的,无法接受父母之间就是没那么爱,无法接受我们一家人的感情就是没那么好。


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告诉过我,这其实没关系。


我想应该有很多人有我类似的成长路径,这也是我想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


我们无意追溯这一切的错配是因谁而起,只是尽力地成长为现在的样子,这样的我们已经很好了。


如果还有什么可以努力的,那就是提醒自己,别让一个人的内在逻辑只剩下“应不应该”,而没有了“想不想”。


我也开始学着跟自己说:“你是女儿,那你就做女儿就可以了。”


不要主动报名成为别人的丈夫,也 不要邀请别人来成为我们的孩子。


不要用不正常的方式,来假装这一切还很正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