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精彩书摘、文摘,好书推荐,心得分享。用指间的碎片时间,品读政治学、国际关系,中国最大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社区,与您一同进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交通广播  ·  油价,大跌! ·  昨天  
河北交通广播  ·  冒充国安干警招摇撞骗?严肃查办! ·  昨天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 ·  2 天前  
超级数学建模  ·  不是吧!瓷器也会开花?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古人的“保暖黑科技”,太City了!| 服饰变迁话“三交”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公众号  ·  · 2024-09-09 18:31

正文

点击上方可订阅关注我们哦!

古人的“保暖黑科技”,太City了!| 服饰变迁话“三交”

来源:道中华

服饰变迁话“三交 之⑥


还记得去年席卷了夏天的电影《封神》吗?


作为一部现象级电影,《封神》里除了洗脑的“商务殷语”、180+质子团的战舞,还有相当考究的服饰。


不难发现,无论是礼服还是战甲,他们都在腰间系着一块“围裙”。这难道也是成为“父王最勇敢的儿子”的标配?



实际上,这样一件围在腰间并垂于身前的装饰性服饰配件,名叫蔽膝,外形和今天的围裙十分相似,是我国古代服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蔽膝有很多“小号”,我们常看到的芾(音服)、韠(音必)、韎(音妹)、韐(音革)、襜等都是蔽膝的曾用名。随着时代的发展,蔽膝也经历了功用、形制上的变化,让我们一起看看蔽膝的“成长之路”吧。


一场“从日用到装饰”的转型




蔽膝最初可能是为了遮羞而生,后逐渐发展为群众日常劳作可以盛物的日常服饰。


《诗经》中曾记载:“终朝采蓝,不盈一襜”,古人在清晨去采摘能染色的蓝草,将采摘好的蓝草暂时放在宽大的衣兜里。东晋文学家郭璞认为诗中的“襜”就是蔽膝,是围在腰前的一块布。在东汉时期曾家包汉墓中画像石中,也能看到当时蜀地民众穿着围腰劳作的场景(图1)。



到了先秦时期,统治者们本着追思先祖、不忘本的想法,便将蔽膝作为“吉祥物”纳入礼服中,并且在国家祭祀、朝拜等重大活动中穿用(图2)


自此,蔽膝从“田间地头”走向“大雅之堂”,完成了一场“跨越式”的转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隆重、最重要的礼服之一,被胡汉民族共同作为礼服穿用(图3、图4)




一场“向美而生”的蜕变




蔽膝形制的变迁史,就是一部古代版“时尚修炼手册”。随手一翻,都是老祖宗们的超绝审美与炫技之作。


自蔽膝被纳入礼服、华服之列,就更加注重装饰性,在材质形制、纹样上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商周时期,蔽膝是上窄下宽的斧形样式(图5)。先秦时期的蔽膝为长条形、皮革材质,后逐渐变为更加轻薄的布帛材料,唐代喜欢用缯(一种丝绸面料),宋以后选用更加轻薄的罗等丝织物制作。


▲图5 商代玉人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从纹样来说,早期蔽膝为纯色,只是在上面施加山、龙、火三个纹样。到了唐代,蔽膝上的纹样就丰富多彩起来。在敦煌莫高窟初唐时期的壁画《帝王礼佛图》中,帝王所着蔽膝上就有着极具秩序感的联珠纹、龟背纹(图6)


▲图6-1 敦煌莫高窟盛唐第194窟 帝王礼佛图(图源:数字敦煌)


▲图6-2 敦煌莫高窟盛唐第194窟 蔽膝图案 张博绘(图源:刘元风、赵声良主编《敦煌服饰文化图典·盛唐卷(下)》,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3年)


蔽膝,还分男女款。魏晋至隋唐时期,名媛仕女所着的蔽膝款式,放在现在是妥妥的“高定款”。她们在蔽膝下加了数条长长的三角形飘带,也被称为“襳髾蔽膝”,穿上之后十分飘逸,宛若仙女一般(图7、图8)。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画作中,就经常出现身着襳髾蔽膝的女子形象(图9)


▲图7 北魏司马金龙屏风大同市博物馆藏


▲图8-1 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 仙女(图源:数字敦煌)


▲图8-2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仙女服饰复原(图源:敦煌服饰研究公众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