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交易理想国知识星球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d6G8uicYZW8uWZPSRPY1YdV3G2ibfibBa8I60oXP70icUM1J58WuJm6z1LDlqjicEsOcY8ZNYasuGQ0pdQK2Hhib0sVg/640?wx_fmt=jpeg&from=appmsg)
四季度5.4%的增速,靠的是什么?“以旧换新”政策下的消费,发挥“定海神针”作用的制造业,热情高涨的股市,均对四季度5.4%的增速起了不小的拉动作用。但这些可能无法勾勒出2024年经济的“全貌”,全年5%的增速成绩实属不易,这背后讲述的是旧动能矛盾、新动能崛起的故事。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zWatvMNHicneSGQrluEAIBqkhGfqXkPLN25LtODlZSINp7vhMe4FXdrGSyFQic5K96QVXaBEHbeVk1P1ShG7RGkA/640?wx_fmt=png&from=appmsg)
回顾全年,出口、传统投资与商品消费成为了2024年经济的三块拼图。但这背后既有机遇,也有风险:
出口方面,美方正式加征关税前的“抢跑”,带动了2024年出口增速的上升,但后续海外风险的加剧会为出口施压。
传统投资方面,考虑到地产投资拐点未现,制造业和广义基建成为经济的中流砥柱。不过债务驱动传统投资增长的模式已经成为过去时,产业焕新亟需进一步加速。
消费方面,比起服务消费,拉动消费增长的因素更在于商品消费,这也给未来消费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消费结构的优化、以及财政对消费的助力,都将成为2025年的重中之重。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zWatvMNHicneSGQrluEAIBqkhGfqXkPLN4JZ0KEX3e0LsNMjBaVvK1nuLSMFKuTkulRQWJzM7CZibT4OvKXprUNA/640?wx_fmt=png&from=appmsg)
2025年:“新质”和“民生”是两大看点。2025年,“新质”的方向仍将继续,不过增量政策更在于财政如何“惠民生、提消费”。投资方面,由于当前“新质”行业仍无法完全取代传统行业,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望加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消费方面,拉开我国与别国消费差距的核心在于服务消费,在商品消费趋于饱和之际,进一步支持文旅、扩大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或将成为2025年“5%”增速的另一大看点。
工业:年前开工力度不减。12月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从0.46%升至0.64%、同比增速从5.4%升至6.2%,无论从环比还是同比,工业生产均显示出加速态势,背后主要由汽车、电气机械、非金属制造、通用设备等板块所拉动。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zWatvMNHicneSGQrluEAIBqkhGfqXkPLNODII3J9AibmKlW6expgiak3eSADvULC2aYLianyqLYRsHtyPqLpbPGjkg/640?wx_fmt=png&from=appmsg)
比起工业生产的加速,产能利用率的抬升更值得关注。四季度产能利用率从此前的75.1%进一步升至76.2%,近几个月生产进度加快、但产能利用率不减反增,说明前期产能过剩问题开始逐步修复,接下来厂商生产意愿也会随之改善。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zWatvMNHicneSGQrluEAIBqkhGfqXkPLNAKjV2v798ZXoz3apmef0weMEyUYUbJHEMnv9AjVUleOPpONgpDEzlA/640?wx_fmt=png&from=appmsg)
制造业:投资端的中流砥柱。虽然12月制造业投资增速略有下滑,但纵观2024年全年来看,制造业当月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8%-10%附近,是全年当之无愧的亮眼项。
与更依靠中央投资的基建、以及拐点未现的房地产相比,制造业成为2024年投资端的最大亮点。不过,2024年制造业传统领域的投资增势比“新质”领域更加明显,说明当前逆周期调节的重任仍是落在传统产业肩上,“新质生产力”的成长空间还很大。如何加快渡过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将成为2025年制造业端的一大关注点。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zWatvMNHicneSGQrluEAIBqkhGfqXkPLNiajJnZZUL4SicLnXzDag1PjUUic0mENlzE9f2UDKsicK3Y6sMgK6ichJCNw/640?wx_fmt=png&from=appmsg)
基建:广义与狭义基建增速差距渐小。2024年以来基建端持续存在广义与狭义基建增速分化的现象,但根据12月最新的数据来看,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这说明中央投资拉动作用逐步减小的同时,基建自身的情况出现小幅边际改善。
预计2025年基建不会太强,也不会太弱。不会太强,是因为当前大多财政资源已从基建转移到化债、消费等领域,比如新增专项债开始用于化债,比如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大对“两新”的支持力度。不会太弱,是因为以中央投资为主导的公用事业板块依旧会对基建形成有力支撑,特别国债支持的“两重”投资也将为基建“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