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起步太早是一种魔咒。
起家于2012年的Seesaw,开创了国内精品咖啡的先河。
它不仅仅教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也铺垫好了市场的认知,等到摘果子的时候却力不从心了。
时间拨回到2012年,以星巴克为代表的连锁咖啡品牌开始普及,
速溶咖啡热度减退,即饮咖啡开始受到追捧。
那一年,中国经济依旧高速增长,消费品行业都在搞消费升级。
Seesaw的两个创始人,宗心旷和吴晓梅,
两人优势互补、配合无间,起码创业之初是这样。
在宗心旷的主导下,Seesaw做了很多给精品咖啡行业奠基的事情。
在供应链层面,Seesaw在云南建立起自己的咖啡种植基地。
一方面发起“云南咖啡计划”,对种植户进行培训,提升和稳定出品质量,另一方面也采取了新型的定价和采购模式,帮助种植户稳定利润,实现双赢。
在人员培训和管理方面,Seesaw还办了专业的培训机构“咖啡梦工厂”。
它面向所有对咖啡感兴趣的爱好者和从业人员开放,培养了超过500名咖啡师,对外正式课程培训过万人,是货真价实的业界“黄埔军校”。
在店铺选址和设计上,
Seesaw打破了精品咖啡开小店的惯例,
每一间吧台都是开放设计,让顾客能看清咖啡制作的整个过程,随时可以和店员交流,形成独特的氛围。
只是Seesaw持之以恒的努力,既培育出了行业生态,也拉高了消费者对精品咖啡的期待。
等到2017年这个赛道真正火起来的时候,Seesaw已经成立了5年,仅仅开出7家店。
也许是因为无法忍受扩张太慢,又或者是看到品牌有老化的风险,
2021年,宗心旷全面退出了Seesaw,另一个创始人吴晓梅开始主导品牌。
从此,Seesaw从“做精品”转向了“效率”,降低了大店比例,
日渐失去自己的特色,变得泯然众人。
敏锐的嗅觉,让Seesaw成了先驱;但过早踏入这个市场,也很容易变成先烈。
精品咖啡,
卖的不是一杯饮品,而是一种文化。
如果只是为了好喝或者提神,消费者有更多低价平替可选,大可不必花30多块钱只买一杯咖啡。
真正值钱的,是品牌提供给消费者认同的独特体验。
恰如星巴克好不好喝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在星巴克谈事儿很有逼格。学生喜欢去那里自习、创业者喜欢去那里吹牛,就连失业人士也喜欢去那里找点工作的感觉。
哪怕去那里玩儿一天手机,一杯美式都显得很有性价比。
国内崛起的精品咖啡品牌,也有不少也把握住了这个精髓,咖啡本身卷不出花样,不如卷情绪价值。
比如M stand坚持“一店一设计”,在统一的审美哲学下,衍生了“INS风”、“简约”、“创意” 、“工业风”、“性冷淡”等诸多标签。
除了面积超大的旗舰店,M stand把门店分成两类,一类是超过100平方米的店突出社交属性,开在大型商场;一类是面积50平方米的店,则开在写字楼内,方便上班族。
逼格和便利得到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