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软亚洲研究院
专注科研18年,盛产黑科技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134星]赛博禅师:基于DeepSeek ... ·  15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153星] ... ·  18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517星]Open-Reasoner-Z ... ·  2 天前  
AI前线  ·  发布3天后,Grok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软亚洲研究院

在家做科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微软亚洲研究院  · 公众号  · AI  · 2020-02-21 11:40

正文



匿名提问:

题主是 MSRA(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一名实习生,大四。 在家咸鱼了半个月,这周打算督促自己继续科研! 再不火力全开对不起公司不停发的工资和房补 )。


可是在家里似乎很难静下心读 paper,工作五分钟就可以奖励自己休息一小时,床也总在召唤我,Mentor 布置的任务常常拖延到深夜才能完成。


宅家时间久了,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如何摆脱在家科研的低效率呢?

发布于 2020 年 2 月 8 日


为了帮助解答题主的问题

小编潜入到 MSRA 实习生微信群里……


当我们从社交网络的一隅回归现实生活,在家做科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12 位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实习生,以及微软学生俱乐部的同学们给出了他们的回答,希望这些回答可以让大家 抱团取暖 不甘人后,好好科研!



无论身在何处,
Deadline 都是第一生产力

复工延迟了,但是 deadline 还在那里微笑看着你:ICML 2 月 7 日截稿;CVPR 2 月 1 日审稿结果公开,有一周时间进行进行 Rebuttal;ECCV 3 月 5 日截稿……


DDL 在前,再稚嫩的 CPU 也可以战斗到天明!“只要我跑的够快,ddl 它就追不 #¥%……&*%¥@#¥% ”



谢邀~这次疫情恰好赶上我在 MSRA 实习期间最重要的工作投稿 ICML ,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都是在家里完成的。


l  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用笔记本写了几天 paper 以后眼睛实在疼得不行,只好搬出已经吃灰很久的老旧 iMac 。 虽然已经慢得不行,好在可以使用 RDS 远程桌面到云端的开发节点。 旁边的笔记本用来监测实验、查找文献,效率也不错。 上张图~



l  生活


既然回到了家,父母当然会把我照顾得很好,不用操心通勤交通,不用担心吃穿。 但是随着离开研究院的时间越来越久,还是非常想念食堂的麻辣烫,想念 Sky Garden 的阳光,更想念 MSRA 的小伙伴们~


l  工作


由于之前对在家办公的情况有一些预计,我的代码都传了 GitHub 、论文 LaTex 都存到了 OneDrive( OneDrive 的版本控制还帮我找回了手抖删掉的论文哈哈哈)。


原定的亲戚串门活动全部取消,其实对于科研来说特别有利(走亲访友的肯定写不完了,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公司的计算资源只要接入公司网络都可以全球访问。 Mentor 一直对我非常关心,我们用 Teams 实时交流。 我和合作论文的实习生也加强了交流,用 Office Online 实时共享实验结果,同心协力打磨 paper 。


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前段时间被很多人转载的牛顿在瘟疫的期间作出杰出科学成果的故事。



虽然不求像牛顿一样做出多少成果,但我也衷心希望自己的心血之作可以被 accept ,这段回忆想必也是我今后学术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科研经历吧。


最后,作为武大的学生,希望武汉能早日战胜病毒,希望春天来临的时候,樱花树下又有人们绽放的笑脸。



谢邀,我感觉在家科研和平时相比区别没差很多。 可能因为家里有宝宝,作息上仍然坚持早睡早起,没有因为赶 deadline 而改变什么。


最近我在做两个项目,赶完了 ICML 的 deadline,课题是在预训练模型中融合外部知识。 和同学们线上交流得很顺畅,因为大家的工作内容都讨论过很多次,相对具体,这样和平时面对面讨论的效果是差不多的。 像实验分析、论文写作 Overleaf 等等,我和学生们会一起在线编辑。 有需要汇报的地方,我会让学生做好 PPT ,上传到 Teams 上,我们再一起边看 PPT 边语音沟通。 不过,和同事之间的沟通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因为有时我们需要讨论一些未成形的想法,不确定的内容会多一些。


而且在家科研还省去了通勤的时间,这样每天就有更多的时间赶 deadline 了(笑)。



泻药,本人已经在家过了 20 天与爸妈保持 3 小时以上时差的生活了。


电脑屏幕变小,通勤距离按步计。 爸爸妈妈从刚开始每天喊我早点睡觉,到后面已经弃疗,放任我的作息与日渐稀疏的头 QAQ 。


挂上公司 VPN ,打开远程桌面,ssh 上服务器。 和 mentor 的讨论频次并没有受到距离的影响,甚至随着 deadline 的临近多了起来。 在有足够自制力,或者强有力的外力(比如 deadline )的条件下,在家肝锅不但不会降低效率,还能 被妈妈喂得更胖 享受来之不易的与家人长时间的团聚。


好好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好好嗑盐!



这是我七年来在家呆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七年来第一次和父母一起吃元宵。 但却是因为疫情的原因,感觉很悲伤。 又一次坐在高考时期的写字桌前进行学习工作,赶论文,准备 CVPR Rebuttal ,做 mentor 安排的研究,有吃有喝有网,享受着每日鸡鸭鱼羊牛虾蟹的轮番轰炸。 和平时最大的区别是每天都需要上报健康表格吧。


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每天需要线上辅导,作息比我还要规律一些,因此我也获得了一段最安静的时间,可以用来推导数学公式,却也是一段最不安静的时间,让我去了解尚在患难之中的坚强的人们。 这次疫情让我获得了在家科研的一段时间,也让我更懂得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天,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一天。 希望否极泰来,国泰民安,中国加油 💪!



他救不如自救,
你的 paper 读完了吗

计算机研究中,读 paper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或许实验对象会跑、课题会老、网速会变慢,但是 paper 它永远都在那里,一动不动地,丰腴地,等着你来读。


春节假期刚结束,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童欣的倡议下,组内研究员和实习生便立即开展“自救”,组成学习小组,在线上一起研读论文,分享收获。



疫情长假期间,网络图形(IG)组的研究员和实习生们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工作,在线上开展平日的论文研读分享活动。 在以往的线下组内讨论班中,分享者可以准备详实的材料讲述,参与者可以随时提出问题交流。 而在线上分享受到网络条件、个人时间等多重限制,我们在分享方式和组织方式上做了多种尝试,力图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分享方式上的一个尝试是“三思而后言”: 要求分享者凝练文章内容、将论文立意、算法关键所在、实验评价和优缺点做文字总结,以文字直播的方式分享(图表为辅)。 参与者也用文字形式提问进行交流。 受到文字字数和输入速度的限制,这个举措可以强化讲者和听众的总结能力、表述能力,也把讲者的部分精力从准备精致的讲稿中解脱出来,进行更高效的交流。 另外文字表述也让之后的分享和讨论内容的整理变得便捷。


在组织方式上的一个尝试是线上研读小组的管理方式。 按照 IG 组里研究的大方向的划分,成立几个方向研读小组。 每个组由两三名研究员带队,在论文筛选上严格把关,在讨论引导上把握正确的方向。 我们的小组线上研读文章后,会在大组里分享文章内容和讨论结果,让讨论继续发酵。



我们几何方向学习小组算是试点单位,开展的比较早,从 2 月 1 号开始。


我们读了 From Planes to Corners 这篇文章。 这篇 paper 是 2020 年 1 月发表在 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 上面的。 论文设计出一种对正交平面、平面交线以及三面角点的联合检测方法,首次将点对特征( PPF )引入到这类问题中,并通过对几何结构的合并来减少许多参数。


读这篇 paper 给我和柴磊正在做的事情带来了新的启发,我俩着手的研究方向都是三维重建,我们认为可以把其中用到的垂直和平行的 loss 作为一种约束加到图优化中。



我们在 Mendeley 上组建了 group ,大家一起找 paper 读,也会有 mentor 指定要读的 paper 。


我一般会在晚上工作,主要是白天 VPN 有点卡,想要错峰。在家里晚上爸妈休息了,也会少很多打扰,效率高。白天的话(尤其是下午三四点)我爸老过来给我送水果或者牛奶,从屏幕反光中可以看到他喜欢偷看我屏幕上的东西,或者直接趴过来问我“你这是在干活吗”。是被关怀了但也总是感觉被监视了一样 hhhhh。可能他们在家也实在闲的没事干 hhhhhh。



疫情期间,大家都在家工作,我们组的线上学习也已经开展两周了。 总体感觉: 收获满满!


组内学习成果分享方式有两种: 一是由 1-2 个同学或者研究员进行 Teams 线上会议直播; 二是直接分享文字总结报告。 两种方式各有侧重: Teams 线上会议的 PPT 展示可以让大家方便地进行交流、讨论; 通过总结报告分享,大家以纯文字的形式进行问答、评论,这样利于提升大家的总结、凝练能力。


各个小组进行小组内展示之后,还会筛选出优秀的分享、论文,形成总结报告,然后分享到整个大研究组。


两周以来既学习了优秀论文,也和大家进行了充分地交流!



超长版寒假充电站,
给你“弯道超车”的机会


寒假延长,学习不止!微软学生俱乐部的线上直播课程,为大家的自我提升铺好了“捷径”。


还在吃睡玩?快来弯道超车!



谢邀,人在乡下,不敢出门。 假期有繁殖能力,抽空吾身。 只留英俊皮囊,吾当何作? 听闻寒假充电站,遂观之。 课,趣甚也! 第一节阅已,即安 Power BI ,导数据,生图表。 始惊后叹: “此乃吾之作? 美甚! ”微软夏令营所载俱乐部情况数据图亦由此而来。 日后,若 PPT 需数据图,使之! 使之! 窃以为博吾知者,乃寒假充电站也。 生产力+++,Power+++。 好评,后勉。



你一定想象不到,一个刚刚经历过高数摧残的大一新生在看到“多项式回归法拟合复合函数曲线”时费了多大劲才断句成功。 在寒假充电站的直播课里看到一些高数老师不怎么要求掌握的函数(比如双曲函数等的应用),才明白真正的大学学习一定不能止步于期末考试,而是要把所学应用到所想,并将所想通过所学一步步实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