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读者都知道,训练容量是影响训练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而言,在
身体可恢复的范围内,训练容量越大,增肌潜力也就越大
(但容量不是影响增肌效果的唯一因素)。
但这个「容量极限」,到底在哪呢?2018年底,Haun等人的一项研究对这个话题展开了探讨。文献发表之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多争议。今天,Ruki 姐就带大家看看,这篇研究到底讲了啥。
01
实验设计是怎样的?
「不仅有力量训练,还有分级乳清蛋白」
实验一共募集了31位志愿者,他们都是年轻、健康的男性,可以参照一下健身房里的大部分「资深爱好者」。
为什么要强调「资深」呢?在实验的开始,他们平均的深蹲极限重量为1.75倍体重,虽然对于众多力量举爱好者来说,还是「没走出新手村」的水平,从普遍水平来说,已经可以秒杀大部分爱好者了(健身房的很大一部分人,是根本不练腿的)。
实验一共进行了6周,从计划设计的角度来说,正好是一个「中周期(Mesocycle)」。
实验计划使用的重量,统一为60% 1RM。这个做法,避免了「强度」这个因素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让「容量」成为实验的唯一主要变量。
实验使用的具体计划如上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大图查看。
而实验使用的容量有多变态呢?在实验的最后一周(Week 6),达到了上下半身各64组,一共128组的容量。想象一下之前讲过的「
德国壮汉训练法
」,每次训练10x10的深蹲,按照每周3次训练,总组数也只有30组。
这个实验,是目前为止,使用容量最大的设计,没有之一
。
实验另一个有趣的设计是:
分了「对照组」和「分级乳清组」
。对照组每天服用等热量的麦芽糊精,而「分级乳清组」则服用乳清蛋白:这里的「分级」,指的是从第1周到第6周,每周随着训练容量增加,增加25 克/日的乳清蛋白摄入,从第1周的25克每天,到第6周的150克每天。
02
实验发现了什么?
「容量极限,可能比想象的要高」
实验最有趣的发现之一,在于之前被认为的「过度训练」的容量,似乎被低估了。换句话说,
在本实验使用了比同类研究高得多的容量的情况下,志愿者们似乎还都在「最大可恢复容量(MRV)」的限度之内
。
从推理和频率论统计来看,乳清蛋白的摄入,对于增肌没有什么显著影响。不过,在计算效应量之后,
服用分级乳清蛋白的志愿者们,增加了更多的瘦体重,同时减去了更多脂肪
(基于DXA结果,如下图所示)。
而下图则示意了同一位志愿者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的超声扫描结果。
可以看出,只有总肌纤维横截面积(fCSA)具有显著的时间效应。
03
分级乳清,真有那么神吗?
「实验结果需要辩证看待」
粗略看一下研究结果,似乎说明了:在极高的容量下,使用「分级乳清摄入」的策略,可以更好的帮助增肌。
简单来说,
在每天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的前提下(1.6 g/kg/d,本实验使用的更为激进,达到了2.0 g/kg/d),让蛋白摄入和训练容量简单成正比关系,似乎能让增肌效果变得更好
。
不过,这个结果受到了很多质疑,包括了「变化并不显著」,以及「志愿者的大部分瘦体质增长都是水分(测量误差)」等观点。还有一些人声称,志愿者们在实验的第三周,就达到了「最大可恢复容量 (MRV)」,以至于之后容量增加,反而出现了「掉肌肉」的现象,进而影响实验的测量结果对比。
还有一点最为关键的是,和其他实验一样,在本实验中,个人差异非常大。有些人在6周的「地狱式训练」之后,肌肉还在持续增长,有些人在3周之后就已经疲劳到无法按照计划进行训练,需要减重来完成规定的组数了。
而在实验中,每个分组只有10名志愿者,按照简单粗暴取平均值的方法来比较,显然并不是最佳做法。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假如「对照组」的10个人全部对高容量反应良好,而「乳清蛋白组」的10个人都不适合高容量训练,那么研究的结果,很可能就完全相反了。在研究前的基线测量中,只能测量身高、体重、力量水平等基本数据,而「是否适应高容量」这一指标,并没办法得到直接的测量。
04
容量极限,到底在哪?
「大约是每个动作,每周20组」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建议道:
在实验的1-3周,大部分志愿者都出现明显的瘦体质增长;而在实验的4-6周,这一增长变得越来越慢。这说明,
每个动作每周20组的容量,可能是大部分人的「极限水平」
。
你可能会问:大部分志愿者在实验的最后,都能够完成
每
个动作每周30组的容量
,转化到实际应用上,为什么少了很多呢?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在实验的最后,很多志愿者都超出了他们的最大可恢复容量。如果你盲目照搬实验使用的计划,可能可以咬咬牙坚持完成6周的训练,但在之后,很可能导致过度训练等负面效果。
(在实验进行前,研究人员先自己走了一遍训练计划,结束之后表示:「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是我这辈子走过最可怕的计划。」)
第二,在实验的全程,都没有增加过重量。这主要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简化实验过程,而在现实当中,很少有人会一直训练而不加重的。更高的重量(强度)会带来更多的疲劳,也需要相应减少一些总容量。
05
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在现实吗?
「不建议直接照搬」
还有一些其他细节上的质疑,比如:
「用60% 1RM的重量,做3-4 RIR(即每组结束时自我感受还能做 34 下)的次数,强度不高,对于已经有训练经验的人,不是最合适的增肌设计。」
「别的研究,使用过更高的训练容量(主要针对的是2015年Radaelli等人发表的研究。)」
「实验只进行了6周,太短了,没法下一个肯定结论。」
「志愿者增的瘦体重,看起来都是水分。」
作者都一一详细的回应,并与其他相关文献进行了对比。鉴于篇幅限制,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说明了。全文一共有大约8000字,以及22张图表。如果你对于这个话题有兴趣,想深入讨论的话,可以查看
MINDS杂志2019年3月推送的内容
。
参考文献
1. Effects of Graded Whey Supplementation During Extreme-Volume Resistance Training. Front. Nutr., 11 September2018.
2. Schoenfeld BJ, Grgic J, Ogborn D, Krieger JW. Strength and Hypertrophy Adaptations Between Low- vs. High-Load Resistance Train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Strength Cond Res. 2017 Dec;31(12):3508-3523.
3.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of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to resistance exercise in young and old men. J Physiol. 2009 Jan 1; 587(Pt 1): 211–217.
4. Muscle activation strategies during strength training with heavy loading vs. repetitions to failure. J Strength Cond Res. 2012 Jul;26(7):1897-903.
5. Effects of different volume-equated resistance training loading strategies on muscular adaptations in well-trained men. J Strength Cond Res. 2014 Oct;28(10):2909-18.
准备好水,不要被干货噎到了!
订阅「MINDS」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