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方军读书会
思维的乐趣(www.mindmeters.com),著名群组博客网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猫笔刀  ·  形势有变,中概股起飞了 ·  2 天前  
国际家居  ·  115㎡轻奢主义,彰显个性 ·  4 天前  
国际家居  ·  115㎡轻奢主义,彰显个性 ·  4 天前  
猫笔刀  ·  抱歉今晚就这样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方军读书会

WWW三十年:蒂姆·伯纳斯-李和改变我们生活的创造

方军读书会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3-13 00:34

正文

“Tim”


互联网知识经济 x 读懂互联网未来

作者:方军


万维网联合会(W3C) 今天举办了几年World Wide Web (WWW,万维网)的三十周年纪念。

三十年前,发明万维网的人,是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s-Lee)。

我觉得必须写点什么来纪念,我从1995年开始上网,WWW(万维网)改变了我的生活,在我看来,万维网,就是互联网。

01

蒂姆·伯纳斯-李

蒂姆·伯纳斯-李,是万维网之父,也是互联网之父。

谷歌公司董事长斯密特曾经说,“如果计算机网络是一门传统科学,蒂姆·伯纳斯-李一定会得诺贝奖。”

2017年,蒂姆•伯纳斯-李终于获得计算机学界的诺贝尔奖—图灵奖,我们这些老网民都非常感动,这样一个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人物,终于得到了认可。

在一个TED演讲里,伊恩(Ian)做了一个演讲——《我拒绝蒂姆·伯纳斯-李的那一天》。在1980年代,计算机领域有一个最重要的创新是“超文本”,也就是让文本相互链接,相当于个人电脑本机的“超链接”。伊恩的公司为苹果开发了这个热门的产品。

在欧洲,他遇到一个在欧洲粒子物理中心的软件工程师,也就是伯纳斯-李。伯纳斯-李说,我要跟你聊聊,我搞了一个东西,叫“World Wide Web”,覆盖全世界的网络,万维网,你能帮我开发一个浏览器吗?

伊恩想,蛮有趣的,同时,口气真大。

伯纳斯-李的想法是,把两个东西混起来,一个就是超文本,一个就是计算机网络。

但是,伯纳斯-李还只有一个在自己的电脑里可以运行的小玩意,在为物理学家做软件外包开发工作的业余时间,他开发的一个玩具程序,叫“探寻者”,意思是探寻一切事物。

最终,正如我们所有人看到的,把超文本超链接和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的简单想法开始长大,万维网走出了伯纳斯的房间,开始形成了一个网络世界,然后在这几年,开始弥漫到我们的线下世界,一切都被连起来了。

伯纳斯-李做出了现在我们看很惊人的一系列奠基性的工作:

他定义了URL,也就是我看到的每个网页的链接地址;

他定义了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在每个网址前看到的HTTP四个字母;

他定义了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每个网页都是由HTML组成的;

他开发了第一个网页浏览器,他开发第一个网页服务器,他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网站。

02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曾经在MIT跟随伯纳斯-李做研究的鲍捷,做了一个设问,然后给出了一个回答:

“什么样的发明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答案是:

那些能对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输和转化做可扩展到为每一个人服务的发明。

蒂姆·伯纳斯-李对“信息”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关于信息,伯纳斯-李的贡献可以位列香农、图灵、冯·诺依曼之列。香农提出了信息论,图灵提出了现代计算机的理论模型,冯·诺依曼设计出现代计算机架构。

蒂姆·伯纳斯-李,发明WWW( 万维网)

香农,提出信息论

图灵,现代计算机的理论模型与人工智能

冯·诺依曼,设计出现代计算机架构

我做了一组可能略显夸张的类比:

如果互联网是一门学科,伯纳斯-李相当于经济学的亚当•斯密。

如果互联网是一个探险,伯纳斯-李相当于麦哲伦,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

如果互联网是一个国家,伯纳斯-李相当于乔治•华盛顿之于美国。

03

编织万维网

最近,恰好在反复地重读蒂姆·伯纳斯-里所写的《编织万维网:万维网之父谈万维网的原初设计与最终命运》,还特别把英文版找出来对照阅读(在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回复「WWW」,获得《编织万维网》英文版PDF)。

这本书,即便到今天看,也不容易,我摘录这几天在反复琢磨的最后一章片段,伯纳斯-李的思考,我们现在仍需要继续:

未来的万维网能否改变人们在一个小公司、一个大组织和一个国家中一起工作、增进知识的方式?

如果它适用于小团体及更大规模的群体,那么它是否能被用来改变这个世界?

我们知道万维网能让我们加快工作速度,但它是否能使社会发展阶段发生改变,创造一种新的工作方式——而那究竟是福还是祸?

关于全球的创造性大脑:

万维网在直觉和分析能力上都对人们有所帮助是很重要的……。

扩展直觉是困难的,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同时会有数千个短暂的关联。要实现群体直觉,万维网将不得不捕捉这些线索——没有经过明显理性思考或推理的不成熟的想法,就像我们通常所做的那样。

直觉行动出现的条件是,某人在跟踪许多彼此独立的人的链接中发现了一种相关性,并创造一种记录它的快捷链接。只有当每个人在浏览中都创造链接时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编写、创造链接和浏览必须完全结合起来。如果有人发现一种关系但没有创造链接,这对个人无所谓,对群体则是不利的。

要实现这一点,万维网必须很好地连接到一起——“分离程度”较小。

我们必须确保万维网能获得创造新的直觉链接的人的反馈。

如果我们成功了,创造性就将在更大和更多样化的群体中出现。这些高级思维活动,原来只发生在一个人的头脑中,而现在将出现在更大、更相互联系的人群中,似乎他们在使用同一个直觉性的大脑。

……这正是万维网的梦想。

这是我们至今仍为实现的梦想。

当然,我觉得伯纳斯-李当时提的一个疑问依然在,甚至可以扩大到所有的方面,不只是局限在工作方式:

这究竟是福还是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