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科学中心刘志教授课题组与山东大学的吴昊教授研究团队合作,
利用有机酸配体刻蚀实现了导电MOF的直接合成,并利用自主研发的原位电催化拉曼反应池深入探究了其在电催化析氧反应(OER)中的结构演变
,以揭示真正的活性位点,为高性能催化剂的合成提供指导。
该成果以“Metal-Organic Frameworks: Direct Synthesis by Organic Acid Etching and Reconstruction Disclosure as Oxygen Evolution Electrocatalysts”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是一类有吸引力的OER电催化剂。为了推进MOF在OER中的应用,需要在配体中引入导电的基础单元。这通常是由引入二维平面的含-OH、-NH2或-SH的苯或三亚苯基配体而实现的。这类分子的构型设计有限且价格昂贵,因此有必要采用其它π电子离域的有机分子。另外,MOF电催化剂与基底(通常是金属)的结合方式尤为重要。由于MOF和基底的晶格匹配度较差,采用常规的合成策略两者之间一般得是物理接触,而更牢固的化学连接则极为少见。另外,在OER催化过程中,MOF催化剂一般会发生结构转变,通过化学键固定的MOF在催化过程中可以确保与基底的牢固连接,以减少因OER过程中催化剂剥离带来的性能衰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