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汉大学图书馆
“外事问百度,内事问小布”。小布会在这儿向大家及时推送关于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最新资讯。回复“帮助”或者"help"可以自助查询热门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物学霸  ·  王露课题组招聘科研助理/助研/副研 ·  昨天  
BioArt  ·  Nat Immunol | ... ·  昨天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你关注的亚冬火炬手是谁? ·  2 天前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你关注的亚冬火炬手是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汉大学图书馆

撸猫做菜读书 |《新京报》罗东的理想生活

武汉大学图书馆  · 公众号  ·  · 2020-10-04 09:36

正文

微天堂真人图书馆

真图书单精选第58期

罗东凌晨三点采访24h书店的读书人














开馆记录

时间:2020年9月20日20:00-22:00

直播地点:北京,罗东的家

微博直播@武汉大学图书馆 @罗东同学


直播现场(左:罗东 右:导读 唐阅辉)


/真图故事/


罗东来自四川遂宁的一个乡村,本科是湖南农大的社会工作专业。他说,社会学在国内是边缘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更是边缘中的边缘。

高中时期他担任校报主编,每期印刷都过万份。校门口报摊上的《文摘周报》,他期期都买,因此窥见了种种社会话题。那时候他曾和好友周末坐公交到县郊爬山,谈时事,谈未来;给县政协、市作协写信提建议,落款都是“射洪青年”(射洪是遂宁下辖县)。不知不觉,思考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由此后来他选择了“社会工作”这个冷门专业。其实他也不清楚到底什么是社会工作,以为将来会成为汶川地震中报道过的社会工作者,亦或是处理城乡关系的公务人员,后来才知道并非如此。

考入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后,读书和写作成为他的日常。研究生期间,他独撰的文章刊于《香港社会科学学报》《天府新论》《读书》、Berkeley Journal of SociologySocial Transformations in Chinese Societies等刊物。研三开始他给《联合早报》写专栏文章,到校外兼职上课,也积攒奖学金——他明白要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必须经济独立。


罗东的厨艺


2016年6月武汉大学社会学硕士毕业后,罗东带着“两万块+两个箱子”去北京《新京报书评周刊》报到,开始了“北漂”。而今,四年过去了,他养了两只猫,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在家里有了座书山,更重要的是,他成为了一个“职业读书人”,把喜欢的阅读变成了工作。

2019年4月的一天,罗东和同事们深夜探访24小时书店。视频《凌晨三点的北京,我们叫醒了一群深夜读书人》播出后,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也因为这个视频,他开始在《新京报》做“罗东时间”视频栏目,口号是“思考,不过站”, 不是说书,也不是介绍书,而是带上书去理解一个文化相关的议题。罗东关注的问题总是直击当下,践行他的读书信条——“从阅读中理解一米以内的身边事”。而关于阅读,罗东在此次真人图书馆活动中也分享了他的看法。




/罗东谈阅读/



“职业阅读:当阅读成为一种工作”


罗东的猫:爱读哲学的南南


罗东用父亲的职业经历类比读书的现代化。他的父亲是一个木匠,年轻时总是一个人完成从伐木到组装的所有环节。而当他的徒弟们开始工作时,每人只需负责一个部分——有人去伐木,有人去组装,有人去粉刷,还有专人去销售,工作完全分开。前者是传统手艺人,后者是现代职业人。读书这件事同样开始了它的现代化:书籍制造产业化,知识学科精细化,阅读时间碎片化,这些也是当下我们谈及读书时无法避免的话题。

在旁人看来,读书人在自由地阅读。实际上,一本书经过了创作、投稿、策划、出版、分销、零售等环节,才最终送到了读书人的手上。作为现代社会产物的“职业读书人”,也是社会大分工中的一环。职业读书人本身的阅读体验在社会效率的要求下其实颇受影响。

作为职业的读书,不同于学生时代的自由阅读。罗东说,小时候喜欢读武侠经典,在珞珈山求学期间又接触了许多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著作,但工作之后,面对浩瀚书海,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分辨哪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书籍。

当阅读成为一种工作后,读书似乎没有那么自由了。但对于罗东来说,阅读仍是一件不可辜负的事。他在家中堆起了一座高高的“书山”,其中不乏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和哲学著作,他也尝试着打破自己的专业壁垒,阅读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工作中读书,生活中也在读书,二者的界限没有那么清楚,密集的阅读也没有减少他对读书的热爱。



“经典阅读:为什么借阅排行榜第一名总是《明朝那些事儿》?”


罗东的猫:卧拥书堆的西西


这几年有一个现象:国内高校图书馆借阅排行榜最高的经常是《明朝那些事儿》或《盗墓笔记》这类通俗小说,罗东认为这与当前学科划分过于精细有关。专业细分之后,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的专业阅读中,没有太多精力拓展其他专业的书籍,就像他之前作为一名社会学的学生也不怎么关注经济学。诸如《明朝那些事儿》等畅销书,作为轻松读物反而可以跨越了不同学科而成为“公约数”。

对于阅读人文社科经典,罗东有着自己的见解。直到今天,大家还是会去阅读《论语》和《理想国》。人文社科经典关于人,而人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存在,所以人文社科需要阅读原著,理解当时的作者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以此探索人类思想的演变。



“碎片阅读:比碎片化阅读更可怕的是不可证伪阅读”


罗东的猫:论南南的长度


碎片化阅读一定是糟糕的吗?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碎片化阅读”似乎已经成为常态。很多人不再花费整段的时间去阅读一本书,更多时候是从群聊、朋友圈获取只言片语。在罗东看来,大部分人都有碎片化阅读的经历,也确实从中获得了新的信息,很难完全否定“碎片化阅读”的意义。而相对“碎片化阅读”,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不可证伪”的阅读:一种是没有自己的看法,完全陷入作者讲述的框架;另一种是不接受与已有认知相悖的书,阅读后知识并没有增加,只是在不断添加自己的成见。

出于对“不可证伪”的阅读的警惕,罗东在制作节目时选择以议题为中心。他不希望自己只做书籍与读者间的搬运工,而是希望自己的节目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某个问题。“如果自己没有读过一本书,听完别人的讲述之后是无法证伪的;但是关于某个议题的讨论,还可以结合阅读与生活经验去思考。”



在罗东看来,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坐标,这个坐标由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构成。经历会影响阅读,而阅读也会超越个人经历,帮助人们接触未知的领域。坐标不是固定的,经历越多,改变也就越多。如果保持开放的心态,去阅读、去思考,这个坐标便会不断地提升,最终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



/互动阅读精选/

“罗东时间”60秒短视频


Q

现在市面上的书太多了,应该如何挑适合自己的书?

罗东:在选书时可以根据作者、出版机构、封面设计、宣传语等进行筛选,可以阅读一些书评杂志,或者参考豆瓣等平台上的评分,此外还可以关注一些优质的实体书店。当然,对于各种外界的评价需要审慎地看待。


Q

读书时应该如何记笔记?有没有一些写书评的方法?

罗东:每个人对读书笔记的理解并不相同,有的人会和以前在学校里一样,拿一个笔记本记,因为写过之后,印象会更深。如果说的是这样的读书笔记,我可能提供不了多少建议,因为我不是这样做的。我读书不是去为了记住某个句子,把这个句子随口讲出来,或者是变成可以引经据典的来源。我的笔记其实就在书里面。记笔记需要自己摸索经验,将笔记与自己的思考相关联。很多人对在书上写写画画有所非议,但我想在这个物资丰富的时代,重要的不是书籍本身,而是你与书籍的联系。当然啦,前提是这个书是我的,不是图书馆的。

写书评时可以把一本书放到所属的知识体系中去,思考它的议题是什么,继承了什么,又提出来了什么新的问题和方法。


Q

很多人都会宣扬“读书改变命运”,特别是一些公众号,喜欢讲励志故事。你会觉得读书使自己生活得更好了吗? 

罗东:一个人成功可能有很多原因, 读书当然会给我们带来改变,但是在什么层面上改变呢?我们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而读书可以带来新的观念、新的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突破局限。最好的读书就像遇见良师益友,能帮助你阐明心有所感但自己无法表达的思想。但是,读书就意味着生活得更好吗?很可能不能直接改善生活条件,但读书能让你慢慢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Q

我会感到浮躁和空虚。想问学长有这样的经历吗?能说是为什么吗?

罗东:我也会有这样的时候,但不一定因为是职业人对工作意义的疑问。我认为即便是越来越细的分工,还是会有发展的可能。比如,阅读在传统意义上是文字作品,而如今它的载体就有许多变化,像音频视频,还包括今天的直播。

对我来说,真正让自己焦虑空虚是感到挫败的时候。而这种挫败不仅是来自于工作,还可能来自北漂的状态、整个人的精神状况,挫败感可能影响你的生活,你的未来各个方面。这时候就要及时调整,在精神上突围,比如通过阅读。

Q

阅读在你感觉困难的时候有没有起过什么作用?

罗东:对我来说阅读是可以帮我走出困境的。第一种方式是寻找共鸣——阅读传记,你可能会发现并感慨,“原来这个人曾经也这样经历过”,但是这只是一种安慰,你还得回到现实中去。第二种方式就是分散注意力——逼自己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因为大多数的时候看人文社科,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明确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好书的标准,逼着自己进入这个问题,忘记其他的杂念。



/尾声/



2020年疫情突发,影响到了很多人的生活,工作不确定导致的危机感,长时间的自我隔离,都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但阅读并没有因为一场疫情改变,无论身处哪个年代,我们总能在阅读中找到新的视角,引发思考,渡过低谷。关起门来独处时,我们与书籍对话,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平静;而当所有人的阅读能量汇聚起来,就可以推动时代的改变。

罗东说,《新京报书评周刊有一个口号,“阅读需要主张”。其实又何止是阅读,任何选择都需要主张,每个人也有各自的主张。

愿你我的主张是广阔的,是开放的,也愿你我因此而不卑不亢


罗东推荐书籍



《功与过——社会生活中的赏罚》

作者:[美]查尔斯·蒂利

译者:李钧鹏

暂未订购

人人都评功论过,但其背后隐藏的动机却鲜为人知。蒂利带着他惯有的机锋和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关注人们相互之间、面向自我时责备和夸赞的方式。他在本书中收集的故事,借用了文学、历史、流行文化领域中的例子,有些很是日常,有些不太常见;有些是个人的经历,有些则别有深意。其中有奥斯卡得主的演讲,有国会小组的证词,有情侣间的恶言相向,还有诺贝尔奖颁奖中的各种争议。蒂利主张人们不光寻求对于功与过、也要寻求对正义的理解。《功与过》构思精巧,行文精湛,是一本更新我们对于功与过理解的好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