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君:阶层的固化,让孩子们承受着难以排解的压力。香港孩子的自杀新闻出现得都见惯不惯了,从统计上来说,香港教育体制下的学生自杀率应该比内地一线城市要高很多倍。
中等偏下的家庭子女,如果在学习上和专业选择上,一旦因为父母的瞎指导而产生了偏离,仅凭着自己的努力想要融入主流或者进入上流社会,就真的希望渺茫了。
来源:网络
最近TVB播了一系列的采访节目,光听名字就足够惹眼,《有楼万事足》。
讲的是香港年轻人是如何通过各种方法成功买楼的。
当然,按照香港人的表达,他们把首次置业(购买首套房)叫做“上车”,寓意为搭上了人生的顺风车,从此自己不怎么努力,房价的涨幅也能让自己获得收益了。
故事中的主人翁各有特点,有一个“五十蚊哥”,广东话里面,元叫蚊,这个五十蚊哥,强制自己把每天的消费控制在50元港币之内,包括吃穿行。
可能大家看到50元觉得没什么感觉,我跟大家说一下我在香港每天至少要花多少钱吧。
每天上下班的交通费要30多元,中午在公司附近吃饭,一般需要50多元,而早餐,我可是从深圳买的小点心,这个就算5块钱好了,而晚餐则需要买菜做饭,就算20元吧,这样算下来,已经超过100元了。
有时嘴馋还要买奶茶,还有别的消费,比如出去玩,以及水电煤气等开销。而限制在50元之内的话,生活真的很紧张,五十蚊哥基本上每天都在家里吃,上班带饭,而且去公共运动场的更衣室洗澡。
香港这点还是不错的,很多运动场的更衣室是有太阳能热水的。
不仅如此,五十蚊哥严格限制消费,更别提什么外出旅行了,这些是绝对禁止的。
而谈恋爱,也是万万不能的,都是浪费钱的行为。
于是,这位五十蚊哥,坚持了8年,终于存够了300万港币,再贷款300万港币,买了一间价格为600万港币的不到60平方米的房子。
写到这里我都觉得悲哀,毕业之后二十多岁最为美好的年华,居然就以这样禁欲主义的方式度过。
这样的生活60岁退休也能过,何必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体验呢。
可在香港,真的有很多人在为了房子而努力。还有很多人,甚至只是为了每天吃上饭而努力。
有些单身妈妈,每天早上早早起来去菜市场兼职卖菜,下午去茶餐厅洗碗,每天打几份工,收入基本上都是月光,因为要供孩子吃穿,还要交房租。
在香港,这样的生活叫做“手停口停”,一旦不工作,立刻饿肚子。政府的援助实乃杯水车薪。
香港特区政府非常推崇自由经济,而自由经济最大的弊端就是贫富分化。
再加上当年董建华特首原本着力解决香港住房问题的“八万五计划”被无法忍受楼价暂时下跌的有楼之士反对而告终,香港的住房问题,现如今已经没有办法解决了,悲观点来看,五十年不变的期限届满都不会有任何一届的特区政府敢动房地产领域的既得利益。
中央对香港的希望就是繁荣稳定,而这本身又是有一点点矛盾的,稳定的本质就是反对冒险的改变,要知道,改变是无法保证向好的。
而中央又要求香港保持繁荣,可只是求稳,并不利于繁荣。
在这样一个局面下,香港的年轻人身上的压力真的非常大,甚至到了绝望的地步。
为什么呢,香港已经非常发达,真的,很多时候你都没有意识到香港已经发展得非常充分了。
该有的生活设施,或者说基础建设也都有了,各行各业也都处于一种互相服务和互相依存的循环之中。
各个行业的准入门槛也非常清楚。在香港,学法律做大状、学医当医生、进名校读商科做金融,基本上就是香港上流社会为子女规划的路线了。
我们这种半路杀进来的港漂儿,没有一代的积累,想直接在我们这代融入,自然是很困难的。
当年移民到北美的第一批华人,也经历了两三代,孩子或孙辈方才勉强跟同龄人站在了差不多的起跑线上。
对于香港上层社会,他们子女的人生规划已经很固定了,而且相关的行业也按照约定俗成的标准,只面向目标院校的毕业生抛出橄榄枝。
于是乎,中等偏下的家庭子女,如果在学习上和专业选择上,一旦因为父母的瞎指导而产生了偏离,仅凭着自己的努力想要融入主流或者进入上流社会,就真的希望渺茫了。
阶层的固化,让孩子们承受着难以排解的压力。香港孩子的自杀新闻出现得都见惯不惯了,从统计上来说,香港教育体制下的学生自杀率应该比内地一线城市要高很多倍。
2016年3月,九天之内,有6名学生自杀,而今年2月,在八天之内,出现了4起学生自杀,引发BBC的持续关注。
香港年轻人的思维往往被局限于香港一隅,普遍觉得,连在自己的地方都无法取得成功,更别说换一个地方工作和生活了。
这就与我们内地学生很不一样。基本上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只要想来一线城市,就一定能在一线城市找到工作,取得进步。
我们或许现在才能尝试着去理解香港年轻人的绝望,他们的生活唯有谈论美食和旅行,只有这样才能稍微从绝望的生活中脱离出来。
或许也能稍微理解2014年学生的不满最终转化为上街闹事了。
那些洋溢在空气中的年轻的荷尔蒙,真的无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