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单仁行陪伴你的第
1243
天
这篇文章完成,正值8月23日,岁月恰好进入处暑节气。
民间有“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的说法。
在北方,“一场秋雨一场寒”,雨后,人们会感到明显的降温。
在南方,“立秋处暑正当暑”,天气闷热,“秋老虎”蠢蠢欲动;普天下张弛有度,一派“秋后算账”的景象。
二十四节气表现精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灿烂的一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繁多,根据战斗经验以及军事思想总结而成的兵法,无疑是个中翘楚。
当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人与人,有竞争,有输赢,有挑战,一不小心就会把这些计谋拿出来用上。
至圣先贤喜欢运筹帷幄,在一个充满博弈的世界,不用点儿策略还真不行。
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孙子兵法,到三十六计,就是从战略到战术;最后的战争,隐藏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
20世纪80年代,整个中国都在传播一个声音:“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
广东深圳,曾经的一个小渔村,经过四十年发展,一跃成为中国城市的“范本榜样”。
这一切,要从一个老人画的那个圈开始。
在《春天的故事》中,那个老人,他的愿望,有一个没有实现,另一个已超额完成。
没有实现的是:他想在香港回归后,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结果他在香港回归前四个月与世长辞,没能如愿。
完成了的愿望是:
他画了那个圈的深圳,已经成为国际科学产业创新中心。
当这位老人南巡,在这里再次加大油门,深圳也自此开足了马力。
下海干部、淘金者、打工者摩肩接踵,轰轰烈烈的南下潮如约而至,一座曙光之城就此拔地而起。
那么,改革开放是国家智慧,还是老人意志?
一国命运是奉天承运,还是厚积薄发?
当“韬光养晦”、“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耗子就是好猫”的声响,犹在耳畔,问题的答案在数字中熠熠生辉。
深圳,2018年GDP突破了2.4万亿。
深圳,对人才的吸引早已超过上海,北京,居全国第一。
深圳,连续十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第一。
深圳,连续26年出口第一。
2018年,《中国营商环境指数》中,深圳位列第一。
2018年,法治政府评估中,深圳以总分790.13分,在参与的100个城市中勇夺第一。
……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
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深圳,以香港为参照物,为榜样,一步步发展,才有了今天。
当“东方之珠”陷入僵局,现实的不堪,难免让人忧心忡忡。
围魏救赵,是明目张胆的瞒天过海。
敲山震虎,是历历在目的移花接木。
当中央放开了,外资金融机构在内地设公司的持股限制,就必然降低香港金融买办的地位。
外资公司在大陆可以按照中国的规则建公司,谁还需要去香港绕一圈呢?
当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深圳会不会取代香港?
深圳能不能取代香港?
当超越了参照物,成为榜样,深圳的未来,其实是越来越清晰可见。
新深圳需要新的参照物,会不会是新加坡?或者另辟蹊径。
当旧日红利不能成为新的发展引擎,深圳发展作为国家的城市榜样。
它的经验优势不断推向全国,它的既有优势也就一去不返,深圳凭什么能够继续引跑中国?
孔雀东南飞,只因西北有高楼。
深圳的重新战略定位,必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
这一次,世界翘首以盼,人才,人才,还是人才前所未有的一致,奔向深圳朝圣。
深圳,未来已来。
根据《意见》要求:
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
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
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以南山为例,它将《意见》精神形成一个个行动方案、转化为一项项措施,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的先行示范。
1、支持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国际人才在深圳创办科技型企业、担任科研机构法人代表。
3、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
4、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通信高端器件、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
5、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涵养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不断增强港澳同胞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6、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
7、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
怎么样?
先进城市大同小异,落后的城市各有千秋。
先富带后富的深圳,又给发展的中国,提供了哪些参考呢?
深圳作为改革的先行者,开放的桥头堡,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深圳精神的引领下,在深圳经验的指导下,在深圳未来的愿景里,深圳表现必然大放异彩。
首先,这个城市沉淀的深圳精神,是最大的财富。
包容与融合,在这里真正凸显。
户口隐藏的不公平,在一线城市成为壁垒;来了就是深圳人,是这座城市的口号,更是引力波。
其次,深圳的经验取决于政策导向,它为民生力量指明了方向。
市场化程度越高,城市的竞争力越强。
拥有更加开放的权利,是拥有竞争力的根本。
再则,深圳的未来在自由市场,企业家需要的不是任何关爱。
只要你不束缚它的成长,它就可以成长为巨人,这是市场的力量。
最后,深圳的表现,如果说政策是天时,位置是地利,那么,深圳和香港,便是坐拥天时地利、优势互补的绝代双骄(人和)。
没有香港的过去,就没有深圳的今天。
没有深圳的今天,也没有香港的未来。
所以说,问题不是发生了才存在,结果有酝酿的过程,过程有变异的蠢蠢欲动。
在每一个命运抉择的十字路口,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
下一步,方向在哪儿?
该如何向世界展示制度的强大力量?
还有多少经验没有向全国推广?
落后地区发展的瓶颈与深圳对标,到底缺什么,差什么,怎么做?
郭德纲说,相声到最后,拼的还是文化;发展到最后,拼的何尝不是文化呢?
从《世界是平的》开始,不管你认不认同,一国命运总是被少数人左右,发展总为一个政策裹挟。
当自来水的供应,决定了城市人口数量的上限。
当木桶的短板效应,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空间。
当人性,成为一个人拥有美好未来的基础。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从古到今,自下而上,做人品性端正,做事周全,领导满意,老大安心,无疑都是喜剧,人们皆大欢喜。
反过来,老大心术不正,领导莫棱两可,做事凭担当,做人擅揣摩圣意,就都是悲剧,每个人前途未卜,自然心怀叵测。
眼下的深港,是双输,还是共赢?
一样是三个利益决定的。
国家利益,表现在民族利益与人民的态度。
企业利益,由竞争的结果与企业的未来决定。
个人利益,取决于平凡生活资本带给的幸福。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到最后,想起几句共勉的话:
成功学曾经歌颂过谁,有一天就会把谁埋葬。
一个人功成名就,代表了过去努力,也表明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入侵。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除非,他的入侵,是为了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天的人,活在节气里,但是今天的人,气节很差。
商人重利轻别离,经商没有国界,但是商人有他的祖国。
依然踌躇满志,也为落后地区发展着急,发展的不平衡,有马太效应的感喟。
不知道,需要建设多少个深圳,才能是梦想的中国?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相信深圳也一样,中国也一样。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做好南下的准备?
祝大家周末愉快,谢谢,再见!
单仁行团队与士老帽老师精心准备的专栏课上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