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周冲的影像声色
一个文艺而理性的原创公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Java知音  ·  池化技术:让真实业务效率飙升的利器 ·  3 天前  
Java知音  ·  池化技术:让真实业务效率飙升的利器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周冲的影像声色

听说,你一直碌碌无为;听说,你所有的聪明都用在了寻找借口上

周冲的影像声色  · 公众号  ·  · 2017-07-28 21:00

正文

听首歌儿吧


如题所示,近几年的大部分时候,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而且已经病入膏肓。


此刻是北京时间下午五点十分。


离我写下这篇文章的题目,已经过去近二十四个小时了。


而半分钟之前,我终于敲下了正文的第一句话。


而刚刚过去的二十四个小时,我都做了些什么呢?



梳理如下:


因职业关系,有暑假。


早早痛下决心,要把这个假期好好的物尽其用,一天掰成两瓣,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


然而半月过去,日子荒芜大片。


昨日下午焚香沐浴,一切就绪。


终于端坐案前,敲下题目上的几个字后,有饥饿感,遂进食若干。


期间下载电影两部,中途电脑出现乌七八糟的提示一大堆,作为一枚电脑盲,捣鼓个把小时。


身心俱疲,休憩片刻(约一小时)。


而后迷迷糊糊中挣扎起身至电脑前,晃动的鼠标经过桌面上的文档题目,停留了小几秒,最终弃之而去,点开了刚下的电影,带着几分虚无的愧疚感。


观影途中,被沉闷吊诡的情节绕得晕头转向,几欲中止,未遂。


在蒙圈状态下坚持看完,中间几次三番用手机插播各路影评。


至傍晚,发了一条感慨电影晦涩难懂的朋友圈。


拖着胀痛欲裂的脑袋外出觅食。


食毕,骑着电瓶车沿路吹风,看水看星星。大约一个多小时。


回家近9点。


玩手机、刷朋友圈、看贴吧、喝水、尿尿,在心头若有若无的懊悔和挣扎中,时针指向十一点。


洗漱睡觉。


早上醒来,八点半。


睁开眼,带着旷日持久的强大惯性开始刷手机。


约九点起床、洗漱、喝水、发呆,以及若干梦游般难以描述的缥缈行为过后,下楼早餐。


返家上午十点。


鬼上身似的开始不假思索地刷手机。不觉已近中午。


午饭。


消食。


半醒半寐。


……


时间来到下午五点。


你看呀,一天过得就是这么快!



上面这段话,我是在无法自已地中止了若干次之后,断断续续完成的。


耗时三小时。


各位看官和我一起回看一遍,你有没有对某些场景似曾相识,并心有戚戚?


你有没有忽然惊坐而起,撂下你正在刷朋友圈的手机,把自己拉回案前,强迫自己做作工作或学习状?


你有没有和我一样冷汗直流,从头到脚涌起一种不堪被识破的罪恶感和无力感——这大概是一定的——不管是为我还是为你。


显然,在绝大多数人心里,糟践时间,一而再、再而三的找借口,来降低自己的自律要求是件可耻的事。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将上述情景一遍遍反复,却顽疾难除呢?


这其实也没有什么难理解。


人的天性中,或多或少都埋伏着好逸恶劳的基因。


和我们灵魂深处那些横七竖八、蠢蠢欲动的种种恶念一样,都是需要我们用后天的意志、认知、练习等来有针对性地摒弃抵消的。


能够克服的人,走上自律的阳光大道。


苦苦挣扎的人,陷入罪恶的深渊泥沼。



你一定也碰到过这样的人。


他有着对生活的万丈豪情,但就像煮熟的种子一样,只是埋在蓝图绘就的土壤里。


把一切变革都寄希望于下一个明天,又一个明天,再一个明天……日复一日。


愧疚、茫然、挣扎、虚脱,在一个又一个的明天里积流成河。


将他困在离岸的孤岛里,终于放弃了一切徒劳的挣扎,坐地看云。


我的小姑,已经年过四十。


这些年我眼睁睁看着她一点一点丧失掉生活的能力。


家庭貌合神离,孤身带着孩子住在一所偏远的小房子里。


吃饭、睡觉、昼夜颠倒的消磨,是她全部的生活内容。


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十多年了。


她当过工人,不甘。


卖过两年的保险,经常在上班的路上踩着自行车狂奔,有时半路打车——把自行车塞进出租车的后备箱里。


后来干脆不再工作。


也曾有过很多设想,从不到30岁开始。


想开服装店,没钱;


想过开药店,没钱;


想……


周而复始地想,只是想。


转眼十几年过去,已经人到中年。生活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


爱美的她,早年最爱做的事是流连于服装店试衣服,一家接着一家,乐不思蜀。


这几年都不再上街了,几乎足不出户。


唯一的社交活动是回娘家。

 


相反的例子也有。


同事的同学,从不知名的大学毕业,到山高路远的基层去当村官,整整三年。


收入微薄,每个月不到一千块。


日子满目疮痍,四面峭壁。


在漏洞百出的生活中负重前行。


转机出现在2012年。


回到城里,租了间民房,每月200块。


他每天的生活也同样简单:吃饭——看书——睡觉——吃饭——看书——睡觉,目不斜视的往来于出租屋和旁边大学的自习室。


半年后,他通过了司法考试——据说超级难,看过的书堆起来比人还高,且须烂熟于心。


去了郑州的律师事务所,开始接各种案子。


三年后,在郑州买了房,两套。


娶了个当地的姑娘,在大学里当讲师。


在向我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同事双目中喷薄而出的光芒,夹杂着赞叹和景仰。


去年他去参加了这个同学的婚礼,在本地最好的酒店。


他说,那个时候在他的人生中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什么叫做“衣锦还乡”。


这样或者那样的例子,你身边肯定还有。不会少。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想要做好一件事的冲动。


一如梦想,我们都有,或曾有过。


然而有人到达,有人折戟。


原因复杂,不尽相同。


但其中的一点必定相同:


到达的人,管理自我的能力,即自制力,都超越常人。


在半路停下的人,自制力往往都不足。

 

  • 有人六点起床,也有人九点还赖在床上。


  • 有人马不停蹄的投入既定事务中去,也有人在层出不穷的理由中,各种磨蹭与拖延——就像我在刚刚过去的一天那样。


  • 有人一直努力超越舒适区,不断挑战自我。


  • 有人暗自揣摩生活毕竟还没有陷入绝境,何须那么拼命?


  • 有人眼睛一直看着人群中最闪光的人,无不甘,无嫉妒,努力向他看齐;


  • 有人观望着身边的某某、某某以及某某某,大家都是如此,我又何必与众不同——终于成功的安慰自己随波逐流。


  • 有人尊重自己的理想,并好好保护它,败了,负责它,继续爬起来走下去。


  • 有人已经熟捻了怨天尤人的甩锅本领,天时地利人和的说辞,永远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


若干年后,他们中有一些,成为了圈子中的传奇,甚至成了新闻中的人物,功成名就,令无数人追慕。


另一些,在听闻前者消息的那一刻,带着如梦初醒的追悔莫及和痛定思痛,在第一时间把它发进密密麻麻的朋友圈里。



说来也巧,就在昨晚,我刚写下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时,在一个公号上看到了一篇主题类似的文章。


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颇为认同:


自律是反人性的,学习一定是苦的,效率再高的学习,都是苦的,接受这苦。


同理,把其中的“学习”置换成“工作”,或是任何需要克服自身惰性的事情,都成立。


而这件事从来都是知易行难。


能够做到的人,通往成功。(几率很大)


反之,则只有日复一日的停留在原地,远远地观望着别人的成功,像过去的那么多年一样,百感交集。


希望你我都会是前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