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糟糕。根据《欧洲心脏杂志》的报告显示,超重与肥胖的人群,只要他们代谢正常,罹患或死于心脏病和癌症的概率不会比正常体重的人高。
首先,我们要明确代谢的概念。
代谢是生物体内所发生的用于维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的
化学
反应
的总称。这些反应进程使得生物体能够生长和
繁
殖
、保持它们的结构以及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代谢通常被分为两类:分解代谢可以对大的分子进行分解以获得能量(如细胞呼吸);
合
成代谢
则可以利用能量来合成细胞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蛋白质和核酸等。代谢可以被认为是生物体不断进行物质和
能量
交换
的过程,一旦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停止,生物体的结构和系统就会解体。
1979-2003年,一个有氧运动中心的纵向研究项目中,调查问卷收集了43265名测试者有关于生活方式、药物史和手术史的个人资料,并且对他们进行体能测试、血液测试以及用跑步机测试心血管功能。研究人员整理数据后,将肥胖人群归为代谢功能健康和不健康两类。尽管有些肥胖者超重,但他们并没有出现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高血压和高密度胆固醇水平过低等症状。实验数据中过半肥胖人群的代谢水平是健康的。
肥胖但是代谢健康的人,跟患高血压、高血脂之类的肥胖人群相比,因病死亡的概率低38%。基本上与正常体重而且可以正常代谢的人无异。
这项发现颠覆了以往的观念。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体重是判断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体重本身就标志一个人是否健康。而这项发现告诉人们无论胖瘦,一个人身体素质的水平对健康也很重要。“如果代谢异常,超重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作为研究人员之一的Timithy Church博士说,“如果超重又有胰岛素抵抗、或者高血压、血脂异常,那么就会出问题了。而且,如果你体重过高,过度肥胖,那么你就越有可能代谢异常。”
这项新发现与最近发表的一些研究不谋而合,比如近来发布在欧洲心脏学会年会上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基于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十四年来的数据,他们发现,因病死亡率并不是看一个人整体胖不胖,而关键是看这个人胖在哪儿。正常体重的人如果有小肚子,也就是内脏脂肪或者说腹内脂肪,这可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皮下脂肪,这些人则更可能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和炎症诱发的概率,比没有小肚子的正常体重人群高两倍,甚至死亡率比肥胖的人更高。
这里我们需要区别一下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内脏脂肪是人体脂肪中的一种,与皮下脂肪(也就是我们平时所了解的身体上可以摸得到的“肥肉”) 不同,它围绕着人的脏器,主要存在于腹腔内,起到对器官的支撑、保护作用。而皮下脂肪就是贮存于皮下的脂肪组织,人体的脂肪大约有三分之二贮存在皮下组织。通过测量皮下脂肪的厚度,不仅可以了解皮下脂肪的厚度,判断人体的肥瘦情况,而且还可以用皮脂厚度推测全身脂肪的数量,评价人身体组成的比例。
四月初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的研究表明,罹患II型糖尿病的群体中,肥胖的人比瘦的人活得更长。《欧洲心脏杂志》的又一个研究发现,65000名心脏病患者中,超重肥胖人群有着更低的死亡率,而体重过低的人群是死亡率最高的。
这些与平常认知相悖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 Church说,这背后可能是因为代谢是否健康的原因。体格是否强健被公认为是你能否健康代谢的重要指标,这无关体重。比如胰岛素抵抗,人体内消耗糖最多的是肌肉,肌肉的作用并不限于人体日常的活动,更是许多代谢变量的重要指标,比如血糖。所以,体格强健的人代谢功能比那些不强健的人更好。
这就是为什么胖子可能比瘦子更健康,他们虽然外表肥胖但是身体内部代谢健康。比如,有些人通过节食而不是健身来减肥,可能会达到理想的体重,但是身体水平却不健康。他们可能看似健康,但可能内脏脂肪过高或者没有肌肉。他们不怎么运动,饮食上节制得可怕,尽管不超重,不过他们的身体代谢很糟糕。
医生和健康专家一直说,无论是胖是瘦,多运动。这个确实是真理。《欧洲心脏杂志》的专家Francisco Ortega说,根据我们小组收集的数据,多运动更能够广泛、有效地影响人体系统与器官,从而使一个人代谢水平变得更加健康,包括肥胖人群。
Church说,“要身体强健真的没那么难,你只要平均每周五天走上30分钟就好,不需要弄得精疲力尽的。超重、肥胖很容易,身体强健也很容易。”健身指南里面建议,每周应最少2.5小时中等强度的运动。
那么哪些运动才是合格的运动呢?答案是心率保持在150次/分钟的有氧运动。有氧运动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要求每次锻炼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坚持3到5次。这种锻炼,氧气能充分燃烧(即氧化)体内的糖分,还可消耗体内脂肪,增强和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是健身的主要运动方式。我们每周应当持续进行的就是这样的运动。
看了本文的超重肥胖人士千万别以为自己有正当理由可以偷懒,尽管超重本身并不会导致疾病或过早死亡,但是超重人士还是有更大的可能出现代谢问题而导致的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