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科网股的上涨几乎都是“小鲜肉”在领跑,百年“大象”蓝色巨人IBM被无情地甩在后面。在今年5月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是这些“少壮派”,而不是“大象”。
在一般人心目中,抛开细分领域,苹果和IBM这两家公司都是纯正的科网股公司。那么,其区别到底有多大?
巴菲特承认买IBM是一个“错误”,错误的逻辑是,科技板块永远要看到活力,而不是拿着终身成就奖,坐享其成。他解释道:“我买IBM是六年前的事了。当时我想,6年过去后IBM会更好。如今6年过去了,我现在看到IBM和苹果处于截然不同的行业生态。苹果成为彻头彻尾的消费者行业,IBM则因客户不同,没能赶上(这波潮流)。”两家公司的业绩差异同样巨大。苹果公司8月2日对外宣布,预计去年第四财季营收将达到490亿美元至520亿美元,明显高于市场预期的491亿美元。IBM则连续几个季度财报不及预期。
有美股分析师指出,IBM之所以失利不是因为某几款产品或服务,而是输在整个生态系统上。导致这种失利的深层次原因是IBM的企业文化和理念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如果想要扭转这种局势,需要IBM变革自身的企业文化和员工思维方式,但难度巨大。
巴菲特或许正是捕捉到了这种新旧世界的错配机会,在2016年“性情大变”,大举逆势买入苹果股票。2016年6月,全球有295家基金公司清仓了所持苹果股票,包括金融大鳄索罗斯、“华尔街之狼”伊坎,以及最早预见2008年金融危机的专家之一巴里所管理的基金,都在2016年二季度清空了苹果股票。巴菲特则坚持“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的作风,旗下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在当年上半年两度增持苹果股票,且二季度增持正逢年内苹果股价低谷。之后,苹果股价一路飙升。
在某种意义上,苹果和IBM代表着新旧两种世界、两种商业模式、两种生态系统。这种巨大的差异直接反映在股价上,苹果股价连创新高,市值达8300亿美元,IBM股价则从年初高点182美元跌至140美元附近。
这几年让“股神”狠赚一笔的是科网股,让“股神”痛心错失的也是科网股。
巴菲特承认,以前回避科网股,是因为搞不清楚这些科技公司是如何赚钱的,以及这些公司是否能长期保持盈利。巴菲特笑言,自己的公司曾经为谷歌的广告业务利润作过贡献,这家公司拥有巨大的广告业务,但他却选择性“失明”。谷歌的广告模式几乎不需要什么资本,而且也不需要很大的规模,但利润却相当高。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还是没有对谷歌进行投资。
巴菲特的好搭档芒格也道出了相同的思路:伯克希尔哈撒韦对沃尔玛进行投资是个错误,其中大多数投资已在2016年底卖出,因为亚马逊正在重塑整个零售行业。投资沃尔玛颗粒无收,亚马逊股价却一路上涨。
时代在变,投资格局也在变。十年前,谈到科网股,华尔街的人都会说出“Wintel”,(Windows+Intel)。如今则进入“FANG”的时代。FANG正是Facebook、亚马逊、Netflix与谷歌的首字母。
这些事实从侧面印证了科网股这些年在商业生态上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