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份自己的小生意,几乎是所有朝九晚五人平凡生活中的朴素梦想。
比如开个奶茶店、咖啡店、入伙朋友公司什么的。
除了想着增加外快收入,这个小生意还承载着「诗和远方」的希望。万一哪天受够了办公室政治,厌烦了老板眼色,还有个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
今天分享朋友洛洛的一篇文章,讲诉她多次尝试拥有一个小生意,但因各种原因失败的经历:
第一次是差点成为青岛民宿老板。
在和合伙人(朋友F和F的男朋友)看了三四个月场地之后,我们选定了一个有十几个房间、带花园的联排别墅。
别墅离海滨浴场不算太远,走路大概十几分钟。属于军队产权,水电便宜到几乎不要钱。这也是我们最看重的一点,大大降低了成本。
当然现在看来,租用一个军产房,并且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装修,这风险也是蛮大的,最近几年几乎所有军产房店铺,(至少是北京的)都被勒令停业,店面回收了。
刚才说「差点」,那是差的哪点呢?签合同那天,F的男朋友竟然带着我们的首期租金跑了。
虽然不久后,他又把钱还了回来,但是我和F从此却像泄了气的皮球,渐渐彻底放弃了当民宿老板的念头。
PS:插一嘴,我之前写过另一个朋友
👉
成功开民宿的经历
。
他们在天津五大道装修了一整栋别墅,非常漂亮,但利润一般。
第二次差点做的小生意,是在北京国贸旁边开个Pizza店。
我发现这个地方虽然和CBD只有一站之隔,但是连个像样解决简餐的地方都没有。不是苍蝇馆子,就是高档餐厅。当年外卖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我和室友经常为了吃什么而发愁。
于是我们在家里做起了外卖Pizza的生意,我当大厨——一个只会做土豆泥底儿Pizza的大厨。然后室友负责设计传单、派送,以及我们还注册了大众点评......
(为了避免抬杠,交代一下时代背景——2012年的时候北京外卖平台还没形成气候,商家注册点评审核页不严格......给了我们这些民间作坊可乘之机。而我看上的那个小店面,月租8000。对,你没看错。)
慢慢的我们的生意从自己住的公寓辐射到了周围的小区。
当时我们都有工作,只能晚上回来接单送外卖。室友提议说:不如我们就在这开个店算了。
后来想想,我们送外卖是不是就是互联网公司挂在嘴边的最小化可行产品(MVP)?
然鹅,这个店最终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这回是被我自己生生算账算黄的。
做一个Pizza,以我们送外卖时期的规模,利润能在50%,如果客人顺手买了饮料,毛利就更高了。
但是开店就不一样了,随手一算这个账单就很长:
店铺租金、装修、生产设备、原材料、人工费、宣传费用、税金......
我每天算来算去,发现即使在最节约的状态下,这个店第一年的费用在80万左右,而产品的净利率也因为成本的增加,而缩小到不到10%~20%。
考虑到没有餐饮从业经验,我们悲观的认为毛利率能有15%就不错了......而且这15%还是在我们俩都辞职,亲力亲为的情况下。如果加上额外的人工费,算都不用算了。
这年头,大家都抱怨实体经济不好做,但的确也有人通过开店赚到了钱。怎样去衡量一门生意是不是好生意呢?
我想到了学投资时经常会听到的一个词「护城河」。
所谓「护城河」,通俗的解释就是你在生意上,有没有过人之处。短期内会不会被超越,是否容易被竞争对手替代。
这个护城河有可能是你掌握着独到的核心技术、或者是拥有过人的管理技能、可以获得更低的原材料成本、也可能是具有品牌优势。
开个小店也要考虑自己的护城河在哪里——为什么是我做这个事儿?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做?我有什么别人没有的优势。
你能找到的理由越多,你的护城河就越深。
这让我想到了公司楼下的咖啡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