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导师工作坊 | 第四期: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新型指导模式研讨

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 公众号  ·  · 2025-04-02 09: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3月28日中午,研究生院主办的导师工作坊第四期“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新型指导模式研讨”活动在燕园大厦1212会议室举行。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院长吴中海教授、国药中生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课题负责人邓力博士、研究生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刘佰军作主题分享,来自13个院系和6家企业的30余位导师及相关人员参加活动。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主任、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刘广送作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校企导师(组)指导说明并主持活动。

导师工作坊现场

吴中海认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的是适应产业的需求,推动产业的发展。工程专业学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实践育人机制、导师队伍结构、质量评价标准五方面实现了“五个转变”,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学科交叉融合的途径培养人才。吴中海认为建立制度化的“校企协同、团队合作”的实践育人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目前,培养体系改革已取得重要成效,造就了一批国家急需的创新型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及团队,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


邓力聚焦学术科研与工业科研的不同侧重点,强调工业科研需要大局观,侧重解决工业产业的难点痛点。他认为,工程硕博士需要更多地实际参与调研,更早地接触到产业界,熟悉各种环节。“工程硕博士培养需‘真刀真枪’参与企业项目,像员工一样深入一线。”邓力表示,应当通过“双线并重”培养计划,即工程实践与学位论文同步推进、工业界前沿调研及工程硕博士讨论班等举措,助力学生兼具学术严谨性与产业大局观,提前打通产学研衔接通道。


刘广送认为,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升级需要,北京大学全面推进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刘广送对学校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工作中导师相关的文件精神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对包括双导师(组)的职责与构成、指导培养流程、指导工作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强调校企导师间应加强交流、共同负责,践行组内协同、共同培养指导学生的原则。


刘佰军向大家展示了IdeaLab学科交叉平台,介绍了平台的源起背景和主要功能、当前阶段使用情况、平台未来的价值创想等内容。他认为,IdeaLab学科交叉平台可以打破壁垒,让学生、导师、企业在学科交叉研究项目中双向奔赴、双向选择,在校企合作中大有可为。

报告分享(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吴中海、邓力、刘广送、刘佰军)

讨论环节,来自不同院系与企业的导师和专家们展开自由交流,大家热情探讨了“1+1+N”工程博士生团队培养模式、IdeaLab学科交叉平台应答率和如何加强校企沟通合作等问题。

现场讨论

【导师工作坊】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高水平导师队伍是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有力支撑。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结合工作实际,会集相关部门、专家和导师代表,围绕导师指导效果和能力提升、导师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和谐导学关系构建等主题,推出“导师工作坊”计划,通过组织研讨会、专家报告、座谈交流等系列活动,发出一线声音,汇聚群体智慧,搭建导师培训提升、在岗导师经验交流、导师学生同频对话的常态化平台,助力一流导师队伍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编辑:陈耀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