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海认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的是适应产业的需求,推动产业的发展。工程专业学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实践育人机制、导师队伍结构、质量评价标准五方面实现了“五个转变”,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学科交叉融合的途径培养人才。吴中海认为建立制度化的“校企协同、团队合作”的实践育人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目前,培养体系改革已取得重要成效,造就了一批国家急需的创新型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及团队,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
邓力聚焦学术科研与工业科研的不同侧重点,强调工业科研需要大局观,侧重解决工业产业的难点痛点。他认为,工程硕博士需要更多地实际参与调研,更早地接触到产业界,熟悉各种环节。“工程硕博士培养需‘真刀真枪’参与企业项目,像员工一样深入一线。”邓力表示,应当通过“双线并重”培养计划,即工程实践与学位论文同步推进、工业界前沿调研及工程硕博士讨论班等举措,助力学生兼具学术严谨性与产业大局观,提前打通产学研衔接通道。
刘广送认为,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升级需要,北京大学全面推进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刘广送对学校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工作中导师相关的文件精神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对包括双导师(组)的职责与构成、指导培养流程、指导工作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强调校企导师间应加强交流、共同负责,践行组内协同、共同培养指导学生的原则。
刘佰军向大家展示了IdeaLab学科交叉平台,介绍了平台的源起背景和主要功能、当前阶段使用情况、平台未来的价值创想等内容。他认为,IdeaLab学科交叉平台可以打破壁垒,让学生、导师、企业在学科交叉研究项目中双向奔赴、双向选择,在校企合作中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