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廉杭州
杭州廉政网官方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清廉杭州

夜读 | 越音清悠润家风 丝竹有节传薪火

清廉杭州  · 公众号  ·  · 2025-03-21 21: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越音清悠润家风 丝竹有节传薪火

马庆


现在的我已不善吟唱越剧,但祖辈们都深深喜爱。越剧于他们而言,不仅是闲暇时的欢愉,更是谋生路上的奔波。虽然外公的照片已然褪色,但翻看时,那些被岁月磨亮的音调,仍在时光深处荡漾,用丝竹叩响了心中的思念和敬意。

舞台方寸显正气,账本纤毫守廉心


儿时最喜随母亲去戏台探班。台上,外公扮老生端坐如松,句句铿锵正气;外婆饰老旦诙谐灵动,引得欢笑满堂。戏终客散,后台的热闹却未停歇:卸了妆的外公外婆来抱我亲我,任我摆弄五彩戏服和翠珠头冠。待嬉闹稍歇,外公总会支起折叠小桌,铺开账本,将布口袋里的票根与钱款逐一核对、记账。有时算得久了,外婆劝他“差不多便好”,他却肃然道:“同袍辛苦钱,分毫不可差。自家虽贫,若错了,何颜以对信任?”

多年后重翻那些泛黄账本,忽觉外公克己奉公的严谨与“正风骨”一脉相承。戏台如人生,他守的不仅是铜钿账目,更是公义与责任。舞台上的“忠臣良将”们卸了华丽戏袍,仍以一介布衣践行着清廉朴实之道。


馄饨清白蕴勤俭,豆浆咸香藏礼节


寒暑假时去外公外婆家,他们不仅会教我和表妹读书写字,还会做好吃的给我们,尤其是馄饨和豆浆,比母亲做的、外面买的都要好。外公包的馄饨皮薄如绢,肉馅不紧不柴,汤清似水,葱花浮碧,一勺入口唇齿生香。他包馄饨时手指翻飞,总念叨:“面皮摊匀,肉糜莫贪多,清白做人如这碗中物。”咸豆浆是他的又一手艺,添一勺酱油,佐些许白糖和香醋,咸鲜浓郁中透回甘。他笑言:“调羹如处世,过犹不及,分寸便是礼节。”

外公的厨房恰似“有礼有节”的修身之所,一粥一饭,不奢不侈;一盐一糖,不偏不倚。他将戏台上的“礼乐教化”,化作柴米油盐间的勤俭持家之道,让后辈懂得:勤俭非苦,乃是养德之基。

逆境不折君子节,梨园浩气长久存


初入职场时,我因工作分配不佳郁郁寡欢。外公得知后与我促膝长谈,以自身的经历开导我:他原本只是一介龙套,从普通演员做起,苦练数载终成台柱,为谋得更多提升和进步,又考编剧和导演。然由于变故,后来失业在家,为养家糊口,他包过馄饨、搭过草台班子。最艰难时,有人劝他“打点关系”,他只摇头:“人可困于时,不可屈于节。”他的话如金石坠地,犹然在耳。靠着坚持不懈和勤俭节约,外公含辛茹苦把子女都抚养成人,后来也恢复了导演身份。“穷达不易其志,方见风骨”,外公恰以此身践行,更以一生证明:风骨不在顺境显,而在逆境彰。他鼓励我要不失斗志、勤学提升、转岗奋进。而今我从事监察审计工作,案头灯下,总想起外公在账本前的侧影——那是清廉的启蒙,亦是信仰的传承。


江南的延绵丝竹里,回荡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食物的热气氤氲中,升腾着清廉持家的风骨。如今追忆外公点滴,方觉他的一生恰是这一精神的生动注脚。

外公的一生未居庙堂,却在烟火人间践行“修齐治平”的理想,以戏台为砚、人生为墨,书写了一卷“正风骨、有礼有节”的素笺,墨迹未干处,尽是克己复礼的留白。他留下的,不仅是泛黄的剧照和账本、几碗馄饨豆浆,更有一脉清风,穿过岁月戏台,浸润后世心田。



往期推荐:





夜读 | 大运河畔的百年粮仓传奇……


夜读 | 半山泥猫


夜读 | 小皮箱的故事


摄影 | 朱宏亮
编辑|陈思雯
责编 | 余双江
审核|吴献军
来源|市交投集团纪委
图片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