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ngie
85鸡血妈,前互联网运营总监,【在行】全国排名第一行家、多个平台专栏作家、时间管理达人,2017年,通过原创文、特训营、微课多种形式,带你探索人生的多种可能。订阅本公众号,学会价值变现的多种方法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鼠绘情报站  ·  海贼王1139话情报丨斗笠男确认是贾巴!他即 ... ·  2 天前  
一条漫画  ·  过年就这样贴对联!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Angie

这是今年听过最好的演讲:送给每一位在奋斗打拼迷茫中的你!

Angie  · 公众号  ·  · 2018-05-25 08:26

正文

文丨何建勇


我的朋友圈,被这个演讲视频刷爆了,真的值得每个在奋斗打拼迷茫中的年轻人看一下:



就像视频里说的那样:


“25岁后才拿到文凭,依然值得骄傲;30岁没结婚,但过得快乐也是一种成功;35岁之后成家也完全可以;40岁买房也没什么丢脸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刻表,别让任何人打乱你人生的节奏。



视频里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


“并不是每一件算的出来的事,都有意义,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是,都能被算得出来。”




01

“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


有人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到那个人身边去。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但这句话或不只关乎职业生涯,也关乎生活智慧。


人们容易放大眼前的痛苦或成就,跟年长却开明的前辈交流,他们一望便知你正经历怎样的阶段,现在绊倒你的,不过是一颗螺丝钉;你愁肠百转看不穿的,或许是他们也曾有过的迷茫。


在18岁—23岁那段时间,我很没出息地爱翻阅名人履历。每知晓一个佩服、羡慕嫉妒恨的人,便去搜寻他的经历——几岁硕士毕业?何时修完的博士?多大年龄开始在职业领域崭露头角?何时达到今日的成就?


年龄,是一种对时间的焦虑。张爱玲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不知多少人。


因为显而易见,不是每个人努力都能成功。


你问一个刚刚告别机械枯燥的高中生活,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刚起步的年轻人,他想要什么?


他想要优异的成绩、同学间的声望、漂亮的女朋友,他还想要毕业后找到令人称羡的工作,尽快赚钱、成名、成功。


有人会问,这有问题吗?诚然,这也是“我想要什么”,但却只是模式化的流水生产线,试图把所有年轻人都打磨成一样的面孔。


“想要什么”不应只关乎俗世的职业、功名,它应该切合更深层次的命题、人本身的挣扎和探索,即——我是谁?



剥离掉一切外界赋予你的定位和枷锁,隔离开所有父母长辈试图左右你、干涉你的声音,忘掉全部大众传媒、明星名流以及出版物曾经输出给你的价值判断,你是谁?


世事多舛,你来何干?


20岁出头的年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仅不是灾难,反而可能是一件幸事。


但你一定朦胧知道自己是谁,对什么事感兴趣吧?如果连这都不知道,就真的是灾难了。


知道对什么事感兴趣,就一点点做起来吧。无论多少声音试图扭转你,说你热爱、着迷的这件事情,没钱途、没前途、没发展、没出息,都请悠悠地对他(她)说:Fuck off,this is my own life.


不为什么,因为热爱。千金难买热爱。


你喜欢这件事,就慢慢做吧。



02

为什么要让人生“画地为牢”


朋友问我,以后想做一个出色的记者吗?我说,不知道。他诧异,你不是混传媒圈吗?我亦诧异。


为什么要在20岁出头的年纪给自己的人生下一个定义呢?定义即枷锁,即画地为牢。


难道这个年纪,不应该是尽一切可能伸展自己的触角,去触摸不同的、多元的事物,感知并观察丰富、蕴藏无限可能性的世界么?


你怎知日后不会遇到更令自己好奇、亢奋的事情?

你才20多岁,20多岁,20多岁。我为什么不能去做职业旅行家?

为什么不能去做NGO?

为什么不能在码了几年字后,突然迷上了摄影?

为什么不?


下了定义,即关上了可能性的大门。


人生是靠感知的,如何规划呢?

职业生涯是靠机遇和摸索的,如何设计呢?

而规划如何成功,更是无稽之谈。


莫忘了,冯唐年轻时是个诗人、文艺青年,后来修了妇科博士,再后来做了***,现在又做了实业。


莫忘了,老罗直到27岁之前,还认为自己终生跟“老师”和“英语”这两个词绝缘。


秦晖老师15岁下乡插队时,认为自己这辈子就待农村了,如何“立志成为中国思想界的标杆”呢?他只是喜欢阅读,就读,一本本地读。


如果我四五十岁时有机会受邀到年轻人中去开个讲座,一定要叫做“我的人生无规划”;如果我混得灰头土脸,在世俗意义上是个无人问津的卢瑟呢?那我就跟自己的孙子吹吹牛逼讲讲“无规划之人生”中好玩儿的故事呗。


03

谁也无权告诉你该怎么活


如果参加中国大陆的思想人文类沙龙,或就是普遍的名人讲座,在提问环节经常听到一个问题,“XX老师,请问您对当代年轻人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或许连提问者自己都很难意识到,这个问题潜藏着一个不易察觉的心理成因:请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像您一样成功、出人头地。


当真连自己喜欢做什么,该如何活都不知道么?想赢怕输罢了。


该做些什么、走什么样的路,难道不是循着内心的声音一步步摸索、试错出来的吗?走岔了,就退回来;走得急,就缓一些。时不时停下来想想,望一望,琢磨琢磨,再继续走。


怎么可能不摔跟头呢?怎么可能诸事顺利呢?怎么可能有条一马平川叫做“成功”的路供你走呢?


不多试错几个怎知自己跟什么样的人处得来?同理,不多尝试一些怎知自己喜欢什么不适合什么?


某位职场中的朋友抱怨: 自己在工作岗位上迷失了困惑了。不知自己到底适合这份工作吗?”


我问: 你到底喜欢做什么?” 他嚅喏半天,说不上来。


有的明确表示,我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我该去报个拉丁舞班吗,去报个吉他班吗?


从事并非自己志趣的职业问题并不大,业余时间发展偏好就是了。但我后来才醒悟,比“不能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灾难性一百倍的,是压根“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04

你要的是快乐还是“成为大人物”


有没有想过,自己这辈子终究只是个平庸的小人物,所有的梦想都没能实现?


不久前去东北旅行,路途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导游、乘务员、售货员的差别。你会轻易地发现, 性格将人与人彻底区别开来。


我们遇到过热情健谈、跟大家打成一片的导游,也遇到过黑着脸像客人欠她钱一样,没问两句就不耐烦的导游;遇到过如一切常见的公务人员般恶狠狠的乘务员,也遇到过穿着制服坐车厢里跟乘客扯淡逗乐的乘务员。


都是一个平庸的人,但态度依然会带来生活质量的云泥之别。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导游、乘务员,你会如何对待你的客人? 你的服务态度无法对你的现实生活带来任何可见的好处,你此生都会是一名普通的导游、乘务员、售货员。你会如何做?


你热爱生活和工作,真诚的感知、理解、善待他人,或许未曾给你的生活带来任何有形的回报和改观,却软化了你与内心、世界的边界。你不断接收到来自他者的正面回馈(感谢、笑脸、善意),再不断释放出正面能量,形成良性循环。


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记得那个导游、那名乘务员、那名售货员的热情、爽朗和笑脸。想起来都是暖意。


他们或许此生都是导游、乘务员、售货员,也很难有何升迁,但从他们的工作态度里,我读出了真正的快乐。


做一件喜欢的事难道不是做这件事最好的回报吗?正如写作是写作的回报,画画是画画的酬劳。



05

成长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熬出来的


我曾经很喜欢一个朋友的签名档,“成为更好的人”。


这句不疾不徐却又溢满坚定的话,曾无数次给我力量。


如何是成为更好的人?


如果今天陪母亲坐在太阳下聊了一下午天,漫无目的的,童年、成长、家庭琐事,有没有成为更好的人?


而如果今天没有读维特根斯坦的传记,没有跟近韩寒最新的博客,没有刷新微博,只是给自己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躺在恋人的臂弯里发呆,那么算不算荒废生命?


年轻人可能面临着某种吊诡的自我矛盾,一方面,我们是前所未有早衰的一代,“十八岁开始苍老”,二十岁开始怀旧,尽管仍在青春,“你爱谈天我爱笑”的时光竟成了一代人的集体乡愁;


另一方面,我们拼命地想要向前奔跑,想要稳定、无虑的生活,想要拥抱住某种确定感,焦虑着,想要立即像三四十岁的人那样,车房不缺,事业成功。



你,你,你,


真的享受年轻吗?为何你一边怀旧一边还在努力奔跑?


你,你,你,


真的热爱冒险和漂泊吗?为什么将理想纳给稳定和房产证做投名状?


你,你,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