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听过
日本有个
“一个人的车站”
为了接送“唯一”的乘客上下学
小站静静保留了三年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在中国,有很多列这样的“乡情慢车”还在行驶……
乌蒙山区的“卖苹果专列”
穿行于乌蒙山区
的
5647次“绿皮车”站站停
这趟车的乘客
是
卖苹果的农民
在407公里的运行路线上
总共要停靠
14个站点
是沿线交通不便的
彝、回、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出行的首选
每年7月到来年元月
这趟列车就变成
“卖苹果专列”
成为沿线村民每天出山卖苹果的通勤车
来自昭南的农民说
这边什么都没种
全种的苹果
如果这个车不跑
苹果可就要烂坏掉啦
这个慢车在每个小站都要停一下
快车上不了
像我们这么多东西要去办托运
要过安检
只能坐这个车
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
越来越多绿皮车淡出公众视野
但像5647次这样的绿皮慢车仍然在坚持运行
在这个追求快的时代
适当慢一点,
让爱跟上来
7274次列车上
最后的茶水员
早上9点
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火车站
旅客们正有序地登上
7274次列车
从地处湘西大山的新晃开往湘中平原的益阳
全程
530
公里
要停靠
36
个站
运行约
11
个半小时
南方的冬天让车厢更显得寒冷潮湿
但茶水员刘永新已经早在半个小时前就生好了锅炉
为乘客烧好了第一炉开水
这是他坚持了十六年的工作习惯
7274全车配有6节车厢
都是老式的硬座“绿皮车”
车上的开水全靠刘永新烧这个小锅炉供应
生火、填煤、加水、取水
所有的步骤都在这节车厢连接处
不到一平米的空间里进行
很难想象在夏天的高温里
蹲在这个锅炉边上是怎样的一种“煎熬”
而这种“煎熬”从2000年到现在
刘永新已经坚持了十六年
7274次列车是广铁集团
目前唯一一列还在使用锅炉烧水的列车
而今年是59岁的刘永新
在这趟列车上工作的最后一年
明年
他就要离开茶水员这个带着历史感的工作岗位
也许以后随着列车车体的更新
茶水员这个工作也会随之消失
但刘永新对这份工作的坚持
会同这份工作一起被记住
刘永新说
这是他的职责
别人一句谢谢
我就觉得很对得起这份工作
京张铁路青龙桥站:讲述一个世纪间的故事
网上有一组“开往春天的列车”的照片流传很广
白色的和谐号穿行在山林间
两旁都是星星点点的花朵
这条线路就是
北京城郊的S2线
这组照片也让它成了“网红”
实际上
S2线并不是新近才被人熟知的
在这之前
它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干线铁路
自1909年通车运营至今
已超过百年
原本建设的车站大多都陆续被改造或停用
唯有在八达岭附近的青龙桥站被保存了下来
火车站从1909年建成之后
在这里已经伫立有100多年了
詹天佑的铜像也矗立在这里
詹天佑在青龙桥站最著名的设计
就是人字形铁路线
这个设计一举解决了火车爬坡难的问题
青龙桥站在今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站舍从建成后一直保留到现在
百年来几乎没有变样
每一个不起眼的物件
都可能来自于一个世纪以前
车站的每一段历史
青龙桥站站长杨存信都能娓娓道来
实际上
他与青龙桥站的缘分从上一辈人就开始了
杨宝华是杨存信的父亲
从1951年起在青龙桥站工作
通过工作证可以看到
1962年他升任青龙桥站站长
同一年
杨存信出生在青龙桥车站
父子二人在青龙桥车站
默默守护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
如今京张高铁正在修建
新线路将从地下穿过青龙桥站附近
百年前的青涩与百年后的腾飞都汇集在这里
青龙桥站
讲述着一个世纪间的故事
一列火车
一座车站
一些人
它们承载了一代人
奋斗与远行的青春梦想
见证过苦难和希望
感受历史
也能看见未来
来源:新华社
记者:陈嫱、杨焱彬、范军威、丁春雨、韩曦乐、王修楠、谢晗、王普
编辑:孟灵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