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村
2025年1月5日,河南省周口市正式启动了一项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综合基地的建设,项目总投资规模为80.8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由大连恒融新能源有限公司、中核汇能河南能源有限公司和周口国控新能源有限公司联合投资,
计划通过建设500MW/2G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生产线和配套的科研与示范电站,
力图形成覆盖从技术研发到大规模应用的液流电池产业链。
预计项目全线投入运营后,将实现年产值172.6亿元。
近一年来,液流储能正在快速崛起。据ESPLAZA长时储能网统计,截至2024年末,全国已签约、在建、已投产的液流电池生产制造项目共有75个,分属45家液流电池相关制造商,技术路线涉及全钒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硫铁液流电池等。
在可再生能源逐步成为主流发电方式的背景下,如何应对其间歇性波动,成为当前能源系统面临的难题。
因此,长时储能技术应运而生,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提高电网调节能力的重要手段。长时储能能够在较长的时间段内调节电力波动,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稳定性。
目前,储能技术市场中,磷酸铁锂电池以4小时及以下的储能需求为主,而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技术则被视为长时储能的未来方向。
这两项技术在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化可能,因此在解决大规模储能需求和长时间周期应用上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自2023年起,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从16千瓦单堆起步,逐步突破,
现已广泛应用45千瓦电堆。研发持续推进,83.5千瓦新一代电堆已进入验证阶段,性能和效率再上新台阶。
目前,已有公司计划在2025年前开发更先进的125千瓦电堆。
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加大了对新型储能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例如,2024年5月,四川省联合多个部门发布了
《促进钒电池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成为全国首个专门推动钒电池储能技术发展的政策文件。
2024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与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了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
。该方案强调,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推进建设涵盖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以及钠离子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储能电站。
2024年11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
《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
的意见。意见稿提出,需实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行动,推动多元化的新型储能本体技术发展。其中就包括钠电池、液流电池。
紧接着,2024年12月,河南省政府出台了
《河南省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方案》
,明确提出将在增量配电网区域推广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以满足多种时间尺度的储能需求,为长时储能技术的市场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而本次扩产项目的投资企业大连恒融新能源有限公司母公司为
大连融科储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融科储能”)
。
公开信息显示,融科储能成立于2008年,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设立旗下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钒液流电池技术研发、产业化和市场应用,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钒液流电池研发制造的能源科技公司。
融科储能参与了中国液流电池行业从无到有的建立过程,获批设立国家能源液流储能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地方联建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10余项科技成果奖励。
融科储能此前已在辽宁、四川、安徽、江苏等地投资建设了生产基地。
在2023年液流电池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融科储能成功完成了超过10亿元的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君联资本主导,大连金投、原股东熔拓资本及多家其他投资机构共同参与。
此外,融科储能已与安信证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计划在科创板挂牌交易,
力图成为全钒液流电池领域的首家上市企业。
不过,2024年以来液流储能融资热度急剧下降。
根据长城证券的数据,截至8月底,包括液流储能在内的国内长时储能领域仅完成了5次融资,明显落魄于2023年的繁荣场景。
有市场观点认为,这是因为液流电池企业目前产能规划受融资热情刺激,已经超越实际需求。
目前,许多液流电池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透明的性能数据,这使得在实际项目中评估其效果变得困难。
此外,液流储能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性能问题,特别是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方面表现欠佳。
而且,液流电池系统的成本仍维持在每瓦时2至3元,而锂电池储能系统的中标价格已降至每瓦时0.7元以下。
这一成本差距使液流电池在经济性上难以与锂电池竞争,限制了其市场应用。
综合来看,市场需求依然有限。用一组数据来表述,根据恒州博智(QYR)的统计与预测,2023年全球液流电池市场销售额仅有3.1亿美元,几乎只是锂电池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