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C、CRP、PCT、白介素-6 都是判断感染的指标,在对急性发热进行鉴别诊断早期,联合应用能提高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进而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缩短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当遇到感染指标升高不一致的情况时,应该怎样分析这些结果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几个指标:
特点:
最基本、最常用。血常规中的 WBC 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等可应用于区分细菌感染和非细菌性感染。
局限性:
特异性不高、准确度较低。
说明:
当出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 WBC 总数降低;非感染疾病导致细胞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高,可以引起 WBC 升高;某些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如脓毒症) 时,白细胞总数也可显着减少,常提示病情危重。
常见情况举例:
-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比例 ↑≈ 急性细菌性感染;
-
白细胞 ↑+淋巴细胞比例 ↑≈ 急性病毒感染;
-
白细胞 ↑+嗜酸粒细胞比例 ↑≈ 寄生虫感染;
-
白细胞 ↓+嗜酸粒细胞 ↓≈ 沙门菌感染。
特点:
肝脏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是敏感的炎症指标。
局限性:
特异性不高。
说明:
某些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科手术术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CRP 也可明显升高。
升高时期:
感染后 6~8 h 开始升高,24~48 h 达到高峰,半衰期约 20 h:
-
当 CRP 为 10~99 mg/L 时多提示局灶性或浅表性感染;
-
≥100 mg/L 时多提示脓毒症或侵袭性感染。
特点:
是一种细胞因子, 属于白细胞介素的一种。
局限性:
特异性差,灵敏度高;鉴别感染与非感染的特异性不如 PCT 和 CRP。
升高时期:
感染后 1 h 内,半衰期约 1 h。
升高时期:
感染后 2~3 h 即可升高,6~24 h 达到峰值,半衰期约 24 h。
特点:
对严重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评价抗感染疗效、指导抗菌药物应用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是某些非感染性疾病也可以引起其升高。
-
<0.1ng/mL, 强烈不建议使用抗生素;
-
0.1~0.25ng/mL,不建议使用抗生素;
-
0.25-0.5ng/mL 之间表示局部炎症或局部感染,建议使用抗生素;
-
0.5-2ng/mL 提示中度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存在感染,强烈建议使用抗生素;
-
>2ug/L 表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但是严重肾功能不全 (肌酐清除率 <25 mL/min) 的患者,建议使用 0.5~1.5ng/mL 作为脓毒症的诊断界值;
-
>10ug/L 表示感染性休克,并常伴有器官功能衰竭,具有高度死亡风险。
-
非重症的成人下呼吸道感染,考虑启动抗菌药物治疗的 PCT 临界值是 0.25ng/mL,在动态检测下,PCT<0.25ng/mL 或从峰值下降 80% 且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建议停用抗菌药物。
-
重症成人下呼吸道感染,考虑启动抗菌药物治疗的 PCT 临界值是 0.5ng/ml。复测或动态监测,PCT<0.5ng/ml 或从峰值下降 80%,建议抗菌药物停药。
动态监测 PCT 有助于判断脓毒症患者的预后,经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脓毒症患者 24 h 后循环中 PCT 水平可降低 50%。PCT 降低的程度和存活率升高正相关,PCT 水平持续增高或居高不下者提示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