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寻找
城投点心债销代销机构(募集离岸人民币)
,境外公募基金和OFC私募基金产品已经搭建好,收益率客观,有兴趣的私聊微信ibonds2,另2亿私募基金产品资金长期寻TRS/QDII/QDLP等通道
B:某
计划单列市AAA
城投急需非标资金,优选信托贷款和融资租赁、流贷、保理
C:
江苏数家AA城投寻找非标资金,信托/租赁/保理/小贷均可,有兴趣直接资金可以合作,当地一般预算收入均超30亿,大部分可以提供AA+担保
D:求购上海的证券类私募基金公司,要求投资范围含债券的存续产品数量超过10个
第一次发完,觉得总结高博士的几句话有点太绝对了,改了一下,重发一下,见谅哈。
上海楼市的新政,昨天大家也都看到了,我就不重复贴了,核心是解绑了一部分的购买力,光是一天的时间,网上就生产了不少渲染上海楼市热度起来了的帖子,上海(指的核心区)的房价能否止跌,这个咱也不轻易下定论,但上海的政策一出,
对江浙地区的打击,可能是确定性的
,表舅倒也不是马后炮,之前在
《
欧洲的客户太过分了
》里,提过这事:
“杭州的房价,目前在长三角,还是排第二,仅次于上海,主要是两大购买力,一种是old money,主要是浙江省其他地级市的人,在省城购房的,另一种是new money,主要是阿里系等互联网民工的居住需求。
从未来看,阿里等互联网民工的购买力可能是持续看衰的,而省内人民,会不会继续在杭州买房,更重要的,其实是看
上海的限购政策
,如果上海放开限购的口子,那么会有很大一部分购房资金涌向上海
,因为精明的浙江人也清楚,人类历史来看,只有超一线城市的核心区,从投资的角度看,才是相对保值的。
我建议,如果你要在杭州买房,最好同步找个美股账户,买点
拼多多
的股票,做对冲。
”
逻辑也很简单,上海,对于长三角,尤其是江浙两省,有着极强的
虹吸效应
,中国人选一个城市卖房,抛开纯粹的投机属性,无非一看有没有长期工作赚钱的机会,二看子女的教育。
我举个例子
,不少浙江的孩子,初中毕业的时候,会发现一些同学消失了,后来可能才知道,是父母运作了之后,去了上海念高中,这也很容易理解,两个资质和努力程度差不多的小孩,留在浙江,可能就考个浙工大,去上海高考,就能考个211,我不是说浙工大不好,人家校门口的油菜花地也挺好看的,只是说,在学历贬值的当下,非211的简历,可能连初面都进不去了。
没办法,在教育等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的环境下,人流和资金流天然会涌向超一线城市,这是世界的规律,而且和海外相比,我们的超一线城市,虽然单一城市的户籍人口总量很大了,但是从占全国的比例来看,是低于海外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户籍制度、限购政策等的存在,人口是要进一步向超一线城市流入的。
所以,上海这样的城市,调整限购政策,需要慎之又慎,在下跌通道中,上海同步出招,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
周边其他城市的房价,可能压力会更大
。
今天晚些时候,广州也进一步出了新政,其对周边城市的影响逻辑也差不多,只不过,虹吸效应没这么强,因为毕竟省内,大家用的是同一张高考卷。
高善文
博士,今天的一次演讲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觉得房价从估值上可能到底了,但是显然还要继续跌穿合理水平,只有超跌,才能真正探底。
高博,18年的时候发表了“
年轻人可以洗洗睡了
”观点,激起千层浪,如今公开发言,显然严谨了很多,我今天看了一下他演讲的全文,基本说完一个看空的观点后,都会找补一下正面的理由,我把他话里有话的几个点,帮大家总结一下,如下:
1、
当下宏观问题的根源,在房地产
。包括外部地缘政治鼓吹的“产能过剩”,也主要是因为地产垮了之后,国内需求疲弱,使得大量的供应能力(产能)只能转向海外,这也导致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就是上游商品价格一直走强、中下游工业制造品价格加速下跌,比如做新能源车的,发现自己造车用的矿产原材料在涨价,但造完后,整车价格一直降价。
2、地产的问题,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是市场,二是政策。
3、从
市场
来看,主要是疫情导致的,21年之后,租金开始下滑,大家的收入预期也开始下滑,而租金和未来的现金流,是房价长期的定价基石,从而导致房价下跌。
4、从
政策
来看,高博戛然而止,但可以合理推测,其认为,市场导致地产下跌的同时,期间出台的,针对地产公司,多种一刀切的限制性政策,叠加之下,导致加速下滑。
5、这一点,可以从他后面的表述里看出,他认为这回收储的政策的出发点是对的,因为解决了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地产公司的流动性问题,并且对比的是之前的挤牙膏式的政策,换句话说,
认为之前的政策
,至少是效果不明显。
6、
其认为,现在
租金回报率
跌到了17年的水平,房价跌到了16年的水平,
房价收入比
跌到了15年的水平,但
房价可能还在底部的顶部
,因为和股票一样,一定是继续跌到背离、跌破合理价格,才能真正探底。
7、政策初衷可能是好的、对的,但是
政策的执行落地
,又要经受考验,大家交易完政策的预期(股价上涨),就要审视政策执行者的能力了(这两周下跌)。
1、经济增速要下行,
利率中枢还要下行
,言下之意是央行的行政手段,无法左右利率下行的趋势。
2、股票,要投
出海
业务占比高的,因为海外业务的利润高,前景广。
我只是帮大家解读一下高博的言下之意,不代表我认可他的观点(也不代表不认可),就着高博的意思,我觉得大家在个人投资上,
还是要注意几点主线
:
1、
房
价可能压力还在
,特别是超一线城市进一步放开之后,会对周边城市(包括超一线的非核心区)造成虹吸效应,周边城市的房价压力会更大。
2、
长期利率下行
可能是大趋势,今天长债下行2bps,创近几个交易日最大的单日下行幅度了,给地产政策作出了定价(不认为继续有用),但是,还是那句话,长期下行,不代表你就能赚钱,你如果忍受不住波动,年内亏钱的概率还是很大的,少参与为妙。
4、特别是
公用事业
,再说一次大的主线逻辑,地产不行,而且,高博也说了数据,现在二手房的成交量是19年的水平,问题是出在新房上,新房的开工、成交,都已经到了10多年前的水平,新房不行,导致政府没有土地出让金收入,导致财政紧张,一定是要找地方找补的,公用事业就是最佳的收入增长点,涨电价、涨水价、涨高铁费、涨地铁费,这是长期趋势,所以要关注这块的投资机会,看下图,今天公用事业又是
涨幅第一
,年内涨幅超过13%,已经是所有行业的第四了。
5、高博说了,企业要学日本经验,出海,但是他没说的是,日本90年代的出海潮,还伴随着
家庭资产配置的出海
,时至今日,日本家庭的主要权益资产,还习惯性地分布在美国等海外资产上,咱们的国运和竞争力,一定在日本之上,但与此同时,就像推荐基金投顾,表韭海外资产配置,这个产品的时候,说的推荐逻辑,也建议,家庭可以逐步抬高海外资产的配置比例,比如到20%(剔除房产之后的剩余资产)。
背景是前两天,中央zzj审议了《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问责
规定(试行)
》,今天金融监管总局开会传达学习,并开始部署了。
第一,是对金融风险的定义,中央关心的是
系统性金融风险
,主要有三个,一是中小金融机构,二是地产,三是地方债务。
第二,是出台这个规定的背景,主要就是要界定、压实责任,
出了事知道找谁问责、抽鞭子
,这个,大家如果仔细学习过之前大领导对金融的讲话合集的话,可以去揣摩一下,大领导对于原来处置风险的时候,存在的,部委间推诿、央地间扯皮、没有提前量而是随波逐流的监管机制和文化,是
深恶痛绝
的,也就是说,以后再有包商、锦州、盛京、安邦保险、各种信托的案子的时候,谁处置不利、谁负责擦屁股,都要梳理的清清楚楚,不然填这些风险的窟窿,都是坑中央、坑纳税人的钱。
针对
中小金融机构
,未来会有大面积的合并潮,你选择购买产品的时候,一定不要只贪图高定价和表面的服务,这些东西都是有代价的,建议尽可能选择大中型的金融机构;
针对
地方债务
,还是一句话,去买固收产品,不要贪图高的业绩基准,地方隐性债务置换后,城投的整体风险大幅下降,但是后续个别城投的风险爆发,一定是迟早的事
。
昨天和大家说,基金投顾组合,
准备后续
每周发车,引导大家加仓跟投,今天市场下跌,很多存量客户来问,是不是可以发车了,观点是这样的,
昨天,芯片拉升,给科技板块点了一把火,大家抱的预期很高,觉得科技是不是又可以轮动起来了,今天,芯片股高开高走,再砸掉,对市场情绪伤害很大,收盘,只留了电力(公用事业)和能源(油、煤)两个活口,所以,
大概率,这两天市场还要再跌一下,再跌的话,再考虑发车
,大概是这么个节奏。
最近一期、二期的特别国债,都面向个人客户销售了,大家购买的热情也很高,有很多人好奇,为啥这回,只听说
招商银行、浙商银行
,两家银行有卖特别国债,其他银行难道都不卖?
第一
,是考虑到风险。面向个人客户的国债,有两种类型,一是储蓄国债,二是柜台国债,储蓄国债,基本每家银行都有卖,你可以理解为,这就是类银行存款、存单的,没法交易(但电子式的储蓄国债可以提前兑取、质押贷款、非交易过户),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的价格波动,比较稳,而这回银行在卖的特别国债,属于柜台国债,可以在比如交易所上市交易,也就有价格波动,很多银行,对于稳健的储蓄国债很偏好,但是担心柜台国债价格波动大,怕不适配的客户买了之后,短期亏钱惹麻烦,所以就干脆不上,或者等其他银行卖完了,投教完了,风险也释放了,再介入。
第二
,是有些银行可能压根没有准入柜台债这个类型,或者系统还不支持。
总之,既然客户有需求,银行就应该快速响应满足,估计等第三期的时候,很多银行就要同步上线卖了。
债市研究
专注于全国城投公司境内债投资和境外债承销和投资业务,可做主承/全球协调人,也可以投资,助力城投全方位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