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年的上海两会上,郑民华等20位上海市政协委员,共同提交了一份“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再次将仿制药的质量问题,置于舆论的中心。
公开资料显示,郑民华,1963年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外科教研室主任,兼胃肠外科主任及上海市微创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郑民华对媒体表示:“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某些集采药的药效不稳定,特别是在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麻醉药等,在临床使用中经常有反映药效不佳的情况,有些往往加大药量也不起效。”
在提案中,郑民华等委员建议:如果患者自己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并且愿意自费购买原研药,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可以从医院药房 (在有库存的情况下)或者正规的零售药店获取原研药,医保部门可以根据原研还是仿制,进口或者国产给予不同的报销比例。
这份提案的共同提交者中,有多位上海医疗界的重磅人物,包括: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瑞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胡伟国,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执行院长蒋欣泉等。
确保药物的质量,当然是最为基本的要求,但是方向似乎不应该是过于依赖原研药,而是应该狠抓仿制药的质量。
即使在支付能力更强的发达国家,原研药在专利过期之后,市场份额也会迅速被仿制药所大量占领,从而使得原研药的销售金额暴跌,这种现象被称为“专利悬崖”。
以日本为例,根据最新公布的《按保险机构分类的仿制药使用比例》,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各保险机构的仿制药使用比例为82.7%,而在2023年9月公布的数据中,这一比例为81.86%。
即使按照上述专家的提案,在一定范围内提升原研药的使用比例(这当然是有意义的),但是从支付能力的角度来推测,仿制药仍然将是覆盖大部分人群的主流用药。
所以,当我们对于仿制药的质量存在疑问的时候,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持续完善仿制药的质量监督体系,重新将原研药请回来最多只能算是权宜之计,只能解决对于原研药价格不敏感的小部分人群的用药需求。
以“一致性评价”作为核心的仿制药审批制度,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仿制药上市之后的持续监督措施。
比如,在一致性评价阶段,很多仿制药的质量确实是有保证的,但是在上市之后,很多药企选择更换辅料。
辅料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是对于仿制药的药效却往往可能有重大的影响,而不同品牌的辅
料在价格上会相差十倍。一些质量差的辅料颗粒分布很不均匀,就会在压制药片时影响有效成分的溶解、释放。
在仿制药上市之后,将进口辅料变更为价格要便宜许多的国产辅料,这种现象并不在少数。